
國务院总理李强2月2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有关工作。会议指出,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是应对经济下行压力、提振经营主体信心的重要举措。要对标国际一流水平,围绕整体优化目标,一体推进强市场促公平、强服务增便利、强法治稳预期、强开放提质量、强改革抓创新等工作。要更加注重回应经营主体突出关切,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加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营造稳定透明可预期的政策环境。
此次国常会再次强调“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无疑是再次对企业在营商环境领域关切的问题给出了回应。
国常会再提“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这次国常会提出“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明确其目的是“应对经济下行压力、提振经营主体信心”。
宏观经济学者、立信数据研究院院长潘建成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分析称,经济下行压力如果与疲弱信心导致的不乐观预期相叠加,可能会产生乘数效应,形成一种放大下行压力的恶性循环。在当前形势下,避免这种恶性循环的关键一步,就是提振经营主体的信心,尤其是提振民营企业的信心。
实际上“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并非第一次被提出,早在2023年6月2日,国常会就强调要把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摆在重要位置。2023年7月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中也明确提出,要加快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此次国常会再次强调,也说明“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的建设会持续推动。
天风证券首席分析师宋雪涛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建议,在推进营商环境市场化方面,需要加快推进国企改革,尽快落实“管办分离”“政企分离”,减少政府部门在企业具体经营过程中的干预,将国企、民企拉到同一起跑线上。在推进营商环境法治化方面,建议扩大负面清单机制的应用范围,树立“对私权利法无禁止即可为”的理念,对有执法权的部门做好执法过程中的监督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