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国经济怎么干
发表于 2024年3月

●如何促进民营企业发展壮大?

●如何加快培育外贸新动能?

●如何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

●如何统筹化解房地产、地方债务、中小金融机构等风险?

为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近期,权威部门、相关专家学者接受人民日报采访,解答广大干部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本刊摘登部分内容。

积极的财政政策如何适度加力、提质增效

财政政策是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主要通过税收、赤字、转移支付等手段对经济运行进行调节。

“‘适度加力’,主要是加强财政资源统筹,组合使用多种政策工具,适度扩大财政支出规模,促进经济持续回升向好。”财政部相关负责人说,扩大支出要加强财力保障,今年还将安排一定规模的赤字,确保财政总的支出规模有所增加。

“今年将继续安排适当规模的专项债,支持地方加大重点领域补短板力度。2023年执行中增发的1万亿元国债,也将以强有力的资金保障支持灾后恢复重建和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财政部预算司司长王建凡说。这些年,中央财政预算安排不断加大对地方的倾斜力度。“今年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仍然保持一定规模,并向困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倾斜,强化财力薄弱地区的资金保障,兜牢基层‘三保’底线。”

减税降费政策措施要落地生根,让企业轻装上阵。2023年,我国分批延续、优化和完善了70余项税费优惠政策。财政部税政司司长贾荣鄂说,在上述优惠政策大部分直接延续至2027年年底的同时,2024年还将落实好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提高政策精准性和针对性,重点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

“提质增效”,则意味着把同样的钱花出更大的成效,并加强与其他宏观政策协同联动,同向发力、形成合力,最大程度提升宏观政策的调控效能。

在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方面,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王泽彩认为,要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要求,强化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把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加大基础研究投入,落实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等重大战略的财税举措,持续强化对生态功能重要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财政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支柱,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加力、提质增效,将进一步牵引带动经济回升向好,形成经济发展和财政增长良性循环。

如何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科技部相关司局负责人表示,进一步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要从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等4方面着力——

技术创新决策方面,要建立企业常态化参与国家科技创新决策的机制,健全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的科技计划项目形成机制,强化从企业和产业实践中凝练应用研究任务。

研发投入方面,要继续推动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科技创业孵化载体税收优惠、技术交易税收优惠等普惠性政策“应享尽享”,优化面向企业的科技金融服务。

科研组织方面,要支持科技领军企业聚焦国家重大需求,牵头组建体系化、任务型创新联合体。要支持企业前瞻布局基础前沿研究,通过研发合作、平台共建、成果共享等方式参与科技创新平台与基地建设。

成果转化方面,要强化新时期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推动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场景驱动作用,建设一批重大示范应用场景,推动重大科研成果转化应用。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制度保障是关键。要强化科技创新政策与财税、金融、人才、产业、知识产权等方面政策的衔接协同,为企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提供全方位政策支持。

如何促进民营企业发展壮大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促进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在市场准入、要素获取、公平执法、权益保护等方面落实一批举措。”如何抓好落实、做好相关工作?国家发展改革委民营经济发展局有关负责同志表示将从三方面发力。

——抓落实,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下来。

加快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破除地方壁垒,顺畅要素流动。加快推进民营经济促进法立法进程,着力构建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法律和制度保障体系,使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杜绝选择性执法和让企业“自证清白”式監管,为民营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稳定预期。

——优氛围,从政策和舆论上营造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

政策上,一方面加强政府诚信建设、落实各项惠企政策,一方面完善面向民企的信息发布平台,加快项目推介,鼓励和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和补短板项目建设。

舆论上,总结推广各地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好经验好做法,培育和弘扬企业家精神,持续营造正确认识、充分尊重、积极关心民营企业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

——解难题,从个案和整体上协调解决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问题。

本文刊登于《中国经济周刊》2024年4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