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A股市场的表现备受各方关注,笔者认为,A股市场已经来到了一个重要的历史性当口。此时此刻,系统检讨A股市场漏洞,全面改革市场规则,补齐市场短板已经刻不容缓。
尤其在境外各路势力对中国优质实业资产虎视眈眈,中国资本市场开放度不断扩大的背景下,聚集了中国优质实业资产的A股市场,因其价格的不断下跌,可能会成为国际资本的“狩猎场”。
大家应当意识到一个重要问题:美国“本土再工业化”或许只是过渡性手段,最终很可能演变为“全球实业资本再控制”。如何实现?四处吞并实业资产。一旦实现,美元泡沫、美债泡沫瞬间“填实”。
正因如此,A股市场当下的压力远超以往,既要为中国经济战略提升供给关键性的创新资本,打赢科技战;又要防止恶意做空势力通过股市收割民财;更要警惕中国优质实业资产变成他人囊中之物。
怎么办?建议“两线推进”股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第一条线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系统全面地铲除一切股市恶为,建立股市新气象;第二条线是通过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尤其是货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扭转金融短期化趋势,为股市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资本源泉。
以投资者为本 资本市场全面改革值得期待
现在看,A股市场全面改革似乎已经值得期待。
2023年10月举行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金融工作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刻把握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以加快建设金融强国为目标,以推进金融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金融队伍的纯洁性、专业性、战斗力为重要支撑,以全面加强监管、防范化解风险为重点,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发展和安全,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不断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不断开创新时代金融工作新局面。
“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这其中应当包含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现代资本市场,“不断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这自然也对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资本市场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些都需要相应的资本市场规则去保障,所以这其中应当包含了全面改革之意。只要改革上路,市场就有希望。
同时,我们还需要明确一个大原则:活跃资本市场,关键在提振投资者信心。股票市场规则如果不能有效转向以广大投资者为根本,依然留下各种bug(漏洞)向融资者倾斜,“中国特色现代资本市场”建设会顺利吗?
1月24日下午,证监会副主席王建军以记者问答的方式向股市传递信息:
“目前,我国股市有2.2亿投资者,基金投资者更多,这是我国资本市场最大的市情,也是我们巨大的优势。”
“市场投资和融资是一体两面。我们将更加突出以投资者为本,本就是根,根深才能木茂。只有把投资者保护好了,市场繁荣发展才有根基。”
“建设以投资者为本的资本市场,要在制度机制设计上更加体现投资者优先,让广大投资者有回报、有获得感。”
说得好!既然有此认知,那就应当以此为原则,坚决实施股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塑资本市场制度体系,真正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
具体应当重点关注A股市场现行规则中的哪些bug?详见《中国经济周刊》2023年7月15日(第13期)文章《中国股市问题系统梳理》。
“强化信息披露” 还不够 正视个人投资者众多的国情市情
中国股票市场IPO制度,从审核制到核准制再到注册制,区别何在?现在有人这样去解读注册制,准备上市的公司,只要信息披露充分,无论其是好是坏,都可以发行股票,而投资责任由投资者自己承担,并认为发达股市的股票发行理念就是如此。
我们应该意识到,发达股市实践这样的发行理念,背后有一整套与之匹配的法律法规、交易制度。
举个典型的例子,在发达股市中,如果上市公司膽敢财务造假,必定面临倾家荡产的后果,中国股市做到了吗?
再看被很多投资者诟病的A股现行新股发行上市制度,新股上市开盘的瞬间,在发行价附近,市场没有供给只有需求,结果是新股价格被操纵、被恶炒,由此衍生出“新股不败”的畸形认知,导致一级市场堆积大量短期投机资金“闭眼买新股”。如此市况,如何让一级市场投资者“睁眼买新股”?如何做到新股上市后的价值维护?恐怕单纯靠信息披露充分,还是不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