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北斗30年:产业迎来发展新机遇
作者 贾璇
发表于 2024年3月
视觉中国

中国北斗,星耀全球。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是中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中国的北斗、美国的全球定位系统(GPS)、俄罗斯的格洛纳斯定位系统(GLONASS),以及欧洲的伽利略卫星定位系统(Galileo)是联合国卫星导航委员会已认定的四大供应商。

1994年1月10日,北斗一号正式立项,中国开始建设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时至今日,几代中国航天人用30年的时间完成了“三步走”战略,建成了独立自主、开放兼容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天上建好,地上用好”,是北斗系统的目标。如今,太空里有了稳定健康运行的“中国坐标”;北斗系统也像水和电一样,成为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必需品,无处不在、触手可及。我国北斗产业持续保持高速增长,应用规模不断扩大,应用深度持续增强。

同时,北斗系统已服务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用户。“天上”的北斗,已经成为“身边”的北斗和“世界”的北斗。

极具特色的北斗系统星座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由空间段、地面段和用户段三部分组成,可在全球范围内全天候、全天时为各类用户提供高精度、高可靠定位、导航、授时服务。

回顾从建设立项到技术攻关,从受制于人到世界领先,北斗三号卫星系统总设计师林宝军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难掩自豪之情。

林宝军表示,从卫星系统建设来讲,北斗已经从区域走向全球,服务全世界。

“值得一提的是,北斗系统星座是一个极具特色的星座。不同于其他卫星导航星座均由中轨卫星组成,北斗系统是由中高轨道卫星构成的混合星座。优势在于当信号在城市中被建筑物遮挡时,高轨卫星可提供更好的可见性。卫星的可见性好,用户定位精度就高,传输的信号也不容易产生中断。”林宝军说。

本文刊登于《中国经济周刊》2024年4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