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的韧性从何而来
作者 孙冰
发表于 2024年3月
视觉中国

今年是中国开启互联网时代第30年。1994年4月20日,通过一条64K的国际专线,中国首次实现了与国际互联网全面互联互通,成为世界互联网大家庭的第77个成员。

今年,也是 QQ作为“初代互联网产品”的第25年。过去30年,作为最“年轻”的重要行业,互联网成为中国经济最为闪亮和激动人心的行业之一,也是最风大浪急的行业之一。一波又一波浪潮之下,创新产品层出不穷,但像QQ这样能数度穿越周期起伏依然活力满满的国民级产品却罕有。

“QQ能穿越周期,适时而变。从一款简单的即时通讯软件演化为集成互联网社交娱乐和增值服务的互联网应用,可谓是韧性成长的活化石。”北京信息社会研究所所长王俊秀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

奔跑25年:追赶,超越,保持年轻 

1990年代,中国互联网创业大潮初起。深圳青年马化腾、海归博士张朝阳、杭州老师马云、硅谷精英李彦宏、初代程序员王志东……一大批对时代脉搏敏感的创业者投身互联网,他们被大众视为“数字英雄”,像摇滚明星一样被追捧。他们创办的腾讯、搜狐网、淘宝、百度、新浪……将门户网站、搜索引擎、即时通讯、在线购物等互联网产品和服务带到中国。

几乎所有的早期中国互联网产品都是从观察与摸索全球优秀案例开始的,但中国互联网从业者在应用性创新上的能力和速度毫不逊色于任何国际同行。

1999年,刚刚成立三个月的腾讯推出即时通讯工具OICQ,仅仅9个月,OICQ的注册用户就突破了100万。2000年11月,OICQ正式更名为QQ。此时,QQ每一天的新增用户超过50万人,用“狂飙”来形容都显得不够快。

当时,个人计算机普及率尚不足1%。全国有240万网民,七成以上是25岁以下的青年人,他们没有属于自己的专用电脑,用的大多是单位或是网吧里的电脑。当他们换一台电脑上线的时候,原来的内容和朋友列表就都不见了。QQ通过技术创新解决了该问题,将信息留存从客户端转移到服务器端,适应了當时的上网环境。

2002年,群聊功能的开发,可以看作是中国互联网史上又一个突破性创造。QQ群的发明,彻底改变了网民维系关系链和在线互动交流的方式,标志着社交网络概念在中国出现,这比Facebook要早18个月。

然而,新生的中国互联网很快就迎来格外凛冽的寒冬。美国互联网泡沫破灭,在美国纳斯达克的中概股们集体沦为“垃圾股”,未上市的创业公司则因为融资艰难面临断粮。QQ甚至因为发展得太快差点儿死掉,马化腾整天焦虑如何养活这只胃口巨大的“企鹅”,几度因为用户数量快速增长导致运营成本难以承受而想要卖掉QQ。

不过,这个冬天也教会了中国互联网不仅需要热爱技术创新,还要靠务实熬过商业世界的残酷。比如,在即时通讯基础上,QQ富有创意地于2003年和2005年分别推出QQ秀和QQ空间来满足用户个性化展示需求。

本文刊登于《中国经济周刊》2024年4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