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空经济发展潜力极大
作者 魏进武
发表于 2024年3月

不久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点名”低空经济,明确提出打造低空经济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我国低空经济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低空经济迎来飞速发展期,但仍处于初级阶段

低空经济是以低空空域为依托,以无人机为主体、有人机为有效补充,开展各类低空飞行活动,辐射带动相关领域融合发展的综合经济形态,包含制造、飞行、保障和综合服务四大产业。低空经济将经济活动范围拓展至“立体”空间,催生“打飞的”“外卖天降”等新场景,带动数万家企业汇聚协作,产生数十种新职业,新机遇不断涌现。

早在2010年,国家就已正式提出“低空经济”的概念,相关部委视各自管理职责构建了从监管到产业的体系化政策,规范低空行业各项管理要求。近两年,低空经济进入了一个飞速发展期。

2021年,《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首次将低空经济纳入国家发展规划,此后《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等顶层政策相继实施,标志着低空经济发展步入“有法可依”新阶段。2024年,北京、广东、安徽等省市地方两会明确提出发展低空经济,助力新质生产力培育。

美、德、法、日、韩等50余个国家也在积极布局低空经济,抢先发展低空经济将有助于聚拢完整产业集群,主导未来发展节奏。

但应该正视的是,目前我国低空经济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一是从政策层面来看,缺乏有效监管手段和相关实施细则,地方实际落地面临困难。一方面,由于尚无符合低空经济新形态特征的智能化监管手段,目前低空飞行审批政策沿用成熟民航监管体系,难以匹配未来大批量、大范围、密集型使用场景。另一方面,国家顶层设计如何实现落地,各地方政府还在探索研究建立细则,目前仅上海、河南、深圳等地出台了低空经济发展方案。

二是从产业层面来看,整体市场规模较小,且产业环节分布不均衡。当前低空经济产业价值主要集中在上游制造环节,其在市场规模中占比近九成,而余下子产业仅占一成有余,产业整体发展“头重脚轻”,缺少串联抓手。

本文刊登于《中国经济周刊》2024年4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