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过完年陆续返工,聊起假期过得怎么样,总有一群人会松口气:总算,又顶过了一波催婚。
以前回家过年就是说说笑笑,吃吃喝喝。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变了。
你说今天吃什么?他说吃什么吃,你都多大了?到什么年纪就要干什么事儿,你什么时候办正事儿?
你说我还是个宝宝。他说那谁谁谁的宝宝都已经会跑了,你的呢?没儿没女,你老了怎么办?
你说没事儿我住养老院。他说你以为养老院就好啊?等你生病,没有老伴连个手术签字的人都没有。
说来说去,都是同一个问题:你怎么还不结婚?
催的人很焦虑,被催的人也很迷茫:我为什么一定要结婚?
结婚就一定是最优解吗?单身就一定不好吗?我不结婚就不配上桌吃饭了吗?
这么想的人,显然还不止一个。
翻翻过往的民政部数据,你会发现,我国的结婚率已经连续下降9年了。2013年,办理结婚登记的还有1346.9万对,2019年跌破1000万对、2020年跌破900万对,2021年跌破800万对,到了2022年,已经跌破了700万对,比9年前少了近一半。
与此同时,我国的平均初婚年龄却在连续上涨。1990年代,各地普遍的初婚年龄还在23岁左右。到2010年代,突破了25岁。2020年又突破了28岁,甚至有些地区,比如上海,这几年已经突破了30岁。
一边,是催婚的压力越来越大。另一边,却是结婚的人越来越少,结婚的年龄越来越大。为什么?
今天的年轻人,为什么好多都不结婚了?
这是一道很大的题。搞人口的,搞经济的,甚至搞心理咨询的,搞纠纷调解的,都在尝试回答。作为一个商业顾问,我发现从商业的角度去看这道题,也很有意思。
结不结婚的背后,其实也有商业逻辑。比如:结婚的本质,就是一份合伙的契约。当契约的相对价值发生变化时,愿意签契约的人数,也会发生变化。什么意思?婚姻这份契约,有什么价值?又发生了什么变化?我到底该不该签?
生育价值,养老价值,陪伴价值。
三种价值,我们一个一个说。
结婚的第一重价值,在于解决了一个问题:周期错配。
什么是周期错配?这么说吧,薛兆丰老师曾有个说法,很有意思。他说:不结婚,就相当于做个体户。结婚,就是合伙办企业。怎么合伙?你出一个资源包,我出一个资源包,双方共同出资,共同经营。
说得真好。
过去几千年里,常见的男耕女织,男才女貌,男主外女主内……本质上,就是双方拿出各自资源,实现有效分工,合作共赢的一个合伙制度。
其中,一个最古典的出资合伙方案,你一定听说过,就是:女性出生育资源包,男性出养家资源包。女性负责生儿育女,男性负责赚钱养家,听起来很公平啊。
但其实,实际操作起来有个问题:出资的周期,错配了。女性出生育资源包,是有时间窗口的。生理上,女性的最佳生育年龄通常被认为在25-30岁左右。越往后,受孕,生产,恢复等各方面的风险越大。
所以,女性被催婚,常常会听到的一句话就是:“你也不小了。”那男性出资呢?男性没有时间窗口吗?也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