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有所护:如何建构可持续的长期照护体系?
作者 罗宝珍
发表于 2024年3月

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各国日益重视长期照护体系的发展。长期照护最早由世界卫生组织提出,英文即Long-Term Care (简称LTC),指的是为因功能性损伤或认知损伤而不能完全自我照料的人提供的一系列照料、护理及其他社会服务。作为一个制度体系,它包括融资保障体系、服务递送体系、经办管理、信息管理、监督体系等。在我国,老龄人口规模大,老龄化速度快,且呈重度老龄化与高龄化的趋势,长照体系的发展不仅重要而且紧迫。

照护危机

据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生活状况抽样调查,2015年我国失能半失能老人已达4063万人,2050年将达到1亿左右。目前这些老人多数由配偶、子女或者其他家庭成员进行照料,这带来了两个突出的问题:一是大多数需要长期照护的老人与家庭享受不到充分的、专业的服务;二是普通家庭照护负担沉重,照护者往往承受着极大的身体、精神和经济上的压力。

在未来高速老龄化的二三十年里,如果不能建构一个相对完善的长照体系来缓解家庭照护的负担和压力,我国很可能会出现社会性的“照护危机”(Care Crisis)。事实上,由于持续的家庭小型化和人口流动性增强等原因,在我国,家庭作为提供照护的基本单位已经越来越力不从心——主要劳动力夹在工作赚钱与照护老幼的多重责任之间,处境窘迫。以女性为主的照护者有时不得不放弃工作,而其付出又往往被视为理所当然,得不到应有的物质回报和社会认可,许多家庭矛盾因照护压力而激化。

随之而来的,是社会生态的破坏与社会再生产能力的枯竭。所谓社会再生产能力,指的是一个社会生产和维持良性人际关系的能力,既要纵向地照护老人、儿童与残疾人群,也要横向地支持家庭、邻里和社区的发展。一个处于照护危机下的社会,往往人情淡漠、贫富悬殊,普罗大众疲于奔命,生活质量(不但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却每况愈下,幸福感很低。我国农村普遍存在的留守老人、留守儿童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照护缺失的体现。

两种照护观

那么,怎样去修复被破坏的社会生态呢?如何建构一个好的长期照护体系呢?

首先要有一个正确的照护观,说白了,是怎样看待长期照护与经济发展的问题。对此,学界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认知:一种认为照护体系为经济发展提供基础设施和动能,两者是正向的关系;另一种则认为两者是反向的关系,照护体系只是一项花钱的工程。

前者衍生出了照护经济学。这一学说由四位日本经济学家——大守隆、田坂治、宇野裕、一濑智弘,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他们系统地阐释照护活动的经济性,成为后来日本设立长照保险体系的理论基础。这一学派认为,照护活动虽很难等同于生产活动,但有其独特产业发展优势:

首先,照护是刚需。

本文刊登于《人生与伴侣》2024年2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