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形势探索
作者 王涛
发表于 2024年3月

引言

為了改善当前的就业形势,为高职院校学生的社会化助力,社会各界及学校需要做出应有的努力,承担起各自的责任,从改革体制机制着手,努力实现供求平衡。学校则应创新育人模式,想方设法地提升育人质量,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培养更多创造性人才,结合学生的未来职业规划开展创业教育活动,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在多措并举中确保所输送的人才适应新时代的需求,为高职院校学生实现从学校人向社会人的顺利过渡保驾护航,让学生能够在完成学业后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中施展才华。

一、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形势

(一)供大于求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每年毕业生的就业人数急剧增加,但是就业岗位的增幅相对较小,因此,两者的矛盾日益突出。有的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适应能力及实际操作能力提出了严格要求,最终导致高职毕业生面临激烈的竞争,就业压力较大。毕业生数量的急剧增加与就业岗位增幅不足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明显,极大影响了高职学生的顺利就业和社会实践,导致学生在就业中屡屡碰壁。

(二)社会人才需求高移

高校扩招所带来的影响不仅局限于供求矛盾的加剧,还在于专科及以上学生的毕业生数量持续上升,社会对毕业生的选择余地更大,因此,对于学历水平偏低的高职学生来说,其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竞争压力相对较大。与本科生相比,高职学生的就业率偏低,就业难度系数较高,社会人才需求的高移导致高职毕业生就业问题越来越严峻,逐步演变成了社会问题。

(三)工作待遇水平偏低

在综合衡量学生就业质量时,学校会结合学生的工作环境、工资收入以及和专业是否对口来进行分析,就业质量高低直接关乎工作的稳定性。从目前来看,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稳定性不够理想,主要与毕业生在初次就业时的工资待遇偏低存在联系。有的毕业生先就业然后择业,所选择的岗位与专业不对口,学非所用。还有的毕业生往往为了解决自身的经济问题而找临时工作,这部分工作待遇不好,薪酬水平较低。近几年来,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工作稳定性持续下降,学生的工资待遇水平较低。

二、高职院校学生就业问题

当前的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形势不够乐观,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棘手问题,这些问题与社会、学校以及学生个人都存在联系,社会环境、学校环境以及学生的个人观念都直接影响着学生的顺利就业。

(一)社会层面

首先,从社会层面来看,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难问题和用人单位录用条件与毕业生实际相脱节存在联系,供给与需求矛盾较为突出,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不足,难以胜任各项工作。加上用人单位的岗位要求较为严格,只招聘本科以上的学生,直接限制了应聘者的学历门槛,最终导致高职毕业生直接被拒之门外。其次,从政府的就业管理来看,我国还未构建完善的劳动就业准入机制,有的中小企业过多关注短期经济效益,直接聘用还未接受职业培训和教育的农民工,因此,高职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更加突出。最后,在促进高职学生就业创业时,我国还未出台就业指导政策以及扶持政策。

(二)学校层面

首先,学校的专业设置不够合理,学校没有进行科学严谨的论证以及深入系统的市场调查,忽略了对市场发展趋势、需求规格以及需求数量的综合分析,盲目开设热门专业,最终导致毕业生面临激烈的就业竞争。

本文刊登于《人生与伴侣》2024年2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