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是民族的希望,其健康成长关乎国家的未来。因此,政府应重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探索维护青少年心理健康、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有效策略。从研究现状来看,青少年心理健康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仅依靠单一主体远远不够,需要整合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主体的力量,共同构建协同育人格局,为青少年营造自由、宽容、积极、和谐的成长环境,从而实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一、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形成的原因
在复杂的社会环境里,心理发育不成熟、社会经验不足的青少年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产生心理问题。研究可知,青少年面临着来自家庭、学校、社会和自身的多重压力。家长希望孩子能够学有所成,对他们寄予了很高的希望;学校希望学生能够取得好的成绩,加重了青少年的学业压力;社会上的各种文化交流与融合冲击着青少年的思想。青少年一方面想要努力学习、拼搏奋进,另一方面又受到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想的影响,出现学习意志不坚定,拼搏思想不积极的现象。总体而言,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一)自身心理原因
青少年时期是人们从稚嫩向成熟过渡的关键时期,思想和心理会发生显著变化,逆反心理加剧,想要摆脱外界束缚并获得更多人的关注和认可。同时,其心理受外界环境影响较大,常常处于盲目自信或全盘否定的心理状态。比如,青少年会对未来进行憧憬,但由于自身能力有限、认知不足,一旦无法实现既定的目标,就会产生自我怀疑;青少年还会广泛交友,渴望获得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但由于不太擅长经营友谊,身边的朋友总是走走散散,遇到很多交友上的困惑;还有的青少年喜欢装成熟,但实际心理承受能力较差,难以独立应对和解决问题。因此,青少年时常会感到孤独、内心不安、精神彷徨、情感压抑等,如果未能得到及时、合理的疏导,就可能会产生心理健康问题。
(二)家庭环境影响
一般情况下,在家庭和睦、父母关系和谐、家庭成员相互敬爱的家庭环境中,青少年很少会出现心理健康问题。但如果存在父母离异、留守儿童、家庭关系紧张等情况,青少年就很容易出现性格暴躁、精神压抑等心理困扰,久而久之就可能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造成不利的影响。除家庭氛围外,家长的教育态度也会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重要影响。如果家长采用开放、民主、包容的教育态度,善于倾听青少年的意见和建议、尊重其选择,那么青少年会逐渐形成较强的独立意识和责任感;如果家长采用溺爱的教育态度与教育方式,一味地纵容青少年,那么青少年就容易出现依赖性强、以自我为中心、抗挫折能力差等心理问题。
(三)校园环境影响
校园是青少年學习的主要场所,其环境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如果校园环境开放包容、积极向上,校领导和蔼可亲,教师教学能力强、教学水平高,同学之间相互学习、共同进步,那么将会推动青少年更加努力学习、实现健康成长;如果校园中存在欺凌弱小、学生敌对、教师无德等情况,学生就容易出现心理创伤及逆反心理。因此,学校要注重校园环境的建设,构建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学习氛围,尽可能为青少年创设宽松自由、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
(四)社会环境影响
社会环境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是多元化的,政治文化、社会思潮、就业环境等都会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造成影响。同时,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青少年所面临的心理压力也在不断增大。并且,青少年的猎奇心理较强,更愿意接受新的思想和事物,容易受到社会不良思潮的影响,形成错误的价值观念,进行错误的人生追求,从而对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