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协同育人价值与路径探索
作者 宋细莲
发表于 2024年3月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主力军,承担着民族复兴的发展重任。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与复杂的社会形势,高校必须开展必要的思政教育与心理教育来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与健康的心理素质,提高其解决各种现实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毕业后更好地立足社会、报效国家。因此,协同育人已经成为当下高校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

课程思政是指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高等教育的全过程,旨在通过深入挖掘不同专业的思政元素,充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养成健全人格,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公共基础课,旨在通过理论教学与心理咨询等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应对心理问题,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心理并养成良好的品行。由此可见,虽然两者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存在诸多差异,但是两者都将培养学生精神品质、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作为教育目的,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课程思政教育的具体载体,两者存在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关系。本文以此为基础,深入研究课程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协同育人的现实价值与融合路径,旨在为高等院校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目标提供思路与借鉴。

一、课程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协同育人的现实价值

课程思政教育重在塑造学生的道德品格,心理健康教育重在提高学生的情绪调控能力,两者协同育人能够形成课程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合力,有助于院校培育出德育素养与心理素质双全的高质量人才,更好地应对社会各行各业旺盛的人才需求。课程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协同育人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推动大学生思想修养与心理素质全面发展

课程思政教育旨在通过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对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进行引领和塑造,从而达到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目的,进而作用于学生后续的成长与发展。心理健康教育更多关注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社交过程中的心理健康问题,旨在通过普适性与针对性的心理教育、心理咨询与心理辅导等,帮助学生缓解心理压力、战胜心理困难、养成良好心态。二者的协同教育能够有效推动大学生实现思想修养与心理素质的综合发展。具体来说,大学时期的青少年正处于校园与社会的交叉口,现实困境与心理难题往往相互交织,而单一的课程思政教育与心理教育无法解决当前阶段大学生面临的各种问题,只有让心理教育摆脱专业化束缚,提高课程思政在心理教育过程中的渗透力,真正做到以心养性、以德树人,让两者共同作用于学生成长,才能使学生在面对一些现实困境与心理难题时,既能够从客观层面分析现实问题的成因,又能从个人角度出发对自身心理做出调整。总之,二者的协同育人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情绪观念、提高情绪控制能力、获得与调整心理状态相关的知识与技能、提高应对挫折和困难的勇气与自信心,提升解决各类问题的综合能力。

(二)平衡大学生个体发展与人际交往之间的关系

课程思政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家国意识、责任意识、集体意识等宏观意识,重视引导学生关注他人利益和他人需求。通过开展课程思政、举办各类集体性的社会实践与公益活动,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导其将集体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心理健康教育强调学生关注个人的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旨在让学生深刻认识到“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这一道理,明白健康的身体与健全的人格是服务人民、服务社会乃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崇高理想的基本前提。

本文刊登于《人生与伴侣》2024年2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