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感染会影响生育意愿吗?
作者 孙维佳 王琳琳 王雨欣
发表于 2024年3月

摘要:大疫之后第一年,人们的生育意愿如何,影响因素又有哪些?对1197户育龄家庭的调研发现,有潜在生育意向的家庭中,约有近四成在2023年有生育意愿。运用logit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发现影响生育意愿的主要因素有两个,即家庭经济状况如何、老人能否帮忙照顾孩子。此外,约有半数家庭虽然可能还会选择要孩子,但在2023年无生育计划。其中,约有200个家庭表示“担心疫情会反复,今年生育有风险”,故而不愿意在2023年孕育。调查中还发现,家庭普遍把“儿女双全”作为一种美好的憧憬,且这种憧憬能促进人的再生育意愿。

一、引言

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看,2019年、2020年、2021年全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降至3. 32‰、1. 45‰、0.34‰,2021年我国总和生育率低至1.15,这意味着中国已经进入低生育率时代。生育率低迷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重大隐患,因此关注育龄人口的生育意愿尤为重要。

现有研究普遍认为,育儿负担过重是生育意愿低迷的重要原因。一是表现在经济成本高昂。收入是抚养孩子的物质基础,收入水平是影响家庭生育决策的关键变量,如家庭总收入的增加在短期会带来生育率的提高。受新冠疫情的影响,不少育龄家庭的收入减少,经济压力增大导致生育意愿降低。二是表现在时间成本与机会成本高昂,这两项成本又往往落在母亲身上。育儿过程中父职的缺失,使得照顾孩子的时间成本更多地由母亲来承担;照顾家庭让女性很难兼顾职场,必然影响职业发展,造成了较大的机会成本。此外,通常情况下,女性和父辈是家庭育儿主力,若父辈不能帮忙照料孩子,就会迫使家庭承担更多成本,经济成本和精力成本大大提高。三是表现在政策保障下观念的转变,多子多福观念淡化、生育无性别偏好成主流,以及女性生育观得到普遍认同等主流思想的转变,对我国生育率的稳步上升造成阻碍。此外,父母能否提供更多的照料支持,可能对“首孩”生育意愿影响不大,但对“二孩”生育决策影响甚大。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出生人口1062万人,人口出生率为7.52‰;死亡人口1014万人,人口死亡率为7.18‰;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34‰,已经逼近人口“零增长”。近三年来,我国生育意愿持续疲软、生育基数持续萎缩、生育行为逐渐消极。在中国近年来出生数量持续走低的背景下,新冠疫情进一步压低中国的生育水平,加速了中国出生人口数量下行。一方面,新冠肺炎疫情导致大量的人口死亡、带来严重的经济衰退,甚至直接损伤生育能力并影响生育行为。

那么大疫之后第一年里,人们的生育意愿如何?没有生育计划的原因又是什么?对这一系列问题进行探究,能够提供相關微观层面的证据,让政府制定支撑性政策时,更具备靶向性。

本文刊登于《人生与伴侣》2024年2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