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的年味
作者 苏慕
发表于 2024年3月

今年,弟弟和我们两家人都决定回老家过年。结婚十几年来,我们家第一次聚得这么齐。

过年回家,绝对是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的。刚结婚时,按风俗,必须要回老公的老家过年。公婆常年在周口老家,聚少离多,作为公婆唯一的儿子,回他家过年似乎是无毋庸置疑的一件事。公婆相继去世后,儿子出生,年龄太小,回家山高路远,老家条件有限,生怕儿子不适应,也没有心情回家过年。之后疫情三年,过年回家又有诸多不便,不敢贸然回去。终于等到今年,连老天都来凑趣,年前还是大雪纷纷,气温极低,过年那几天,天气预报偏偏是风和日丽,艳阳高照。

过年回家,主要还是想感受一下久违的年味。

这些年,在城里过不少春节,吃的穿的什么也不缺,可就是少了点年味,少了那种热切的、期盼的、令人沉醉的味道和感觉。

记忆里老家的年味很足。一到腊月,小孩子们都开始盼着过年。“小孩小孩你别急,过了腊八就是年”就是那个时候的我们的真实写照。一进入腊月二十三的小年,马上就迎来了过年的第一个小高潮。豫西农村,腊月二十三有炕火烧的习俗,相当于现在城里的烧饼,虽然现在看来也没有什么,但对当时缺衣少食的农村孩子来说,不亚于一场美食地震,那香油和葱花蔓生出来的香气,让如小馋猫一样的我们欲罢不能,不用菜都能吃上两个。接着,每家每户都会磨上一盘豆腐,刚出锅的豆腐脑,冒着热气,喝上一口,又嫩又滑,带着老卤的清香,真让人觉得四肢百骸都熨帖起来。

年三十,大人孩子都要守岁。听老人们说,守到夜里十二点时,如果能看到院子里有一道白光闪过,就什么人也别告诉,赶紧去白光所在地把那儿的砖头或瓦片捡回来,第二天,就能变成金灿灿的金元宝。

本文刊登于《人生与伴侣》2024年2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