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落实“四下基层”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
作者 方江山
发表于 2024年4月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我们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传家宝。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先后开展的一系列集中学习教育,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教育引导全党牢记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的血肉联系。在全党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之际,中共福建省委、人民日报社共同举办“‘四下基层’与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理论研讨会”,很有意义。

福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实践地。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创造性提出了“四下基层”“四个万家”“马上就办、真抓实干”“弱鸟先飞、滴水穿石”“久久为功”等一系列重要理念并在实践中取得重要成果。这些重要成果生动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领袖风范和赤诚情怀,深刻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和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品格,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源头活水,也为我们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供了鲜活教材。

领导干部“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的“四下基层”,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宁德地委工作时身体力行、大力倡导并培育形成的工作方法和工作制度,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重大创举,是做好群众工作的金钥匙,是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利器。领导干部“四下基层”科学回答了为什么要做好群众工作、什么是好的群众工作以及如何做好群众工作等重要问题,生动诠释了党的群众观点与群众工作的有机统一。

领导干部“四下基层”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工作期间通过率先垂范开创培育的宝贵精神财富和制度成果。它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而是习近平总书记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示范行动为我们树起来、立起来的。想当年,习近平总书记带头下基层宣讲、调研、接访、办公,带头沉下身到最偏远、最困难的地方,踏遍了地处闽东的宁德山山水水,留下了许多动人佳话。进一步传承和弘扬“四下基层”优良传统,有助于更加深刻地学习体悟人民领袖来自人民、热爱人民、服务人民的崇高风范,更加深刻地读懂“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铮铮誓言,更加深刻地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进一步增强从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高度自觉。

35年来,从倡导“到农村去宣传党的农村政策”,到“要亲力亲为,既要做实干家,又要做宣传家,带头宣讲”“让党的创新理論‘飞入寻常百姓家’”;从“开展调查研究,解剖麻雀,总结经验,以指导面上的工作,同样是办实事”,到党中央在十八大后出台八项规定,第一条就是“要改进调查研究”,之后又提出并强调“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从“信访工作的首义,在于时刻把自己看成人民中的一员,把心贴近人民”,到“信访是送上门来的群众工作”;从“地县领导到基层去现场办公”,到“要真正沉下去,扑下身子到村里干,同群众一起干”……领导干部“四下基层”这一我们党密切联系群众的实践创造、重大创举,不仅在八闽大地落地生根、薪火相传,构筑起一座座干部和群众之间的“连心桥”,其所彰显的根本立场、所蕴含的精神内涵、所体现的价值追求、所运用的科学方法,更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开花结果、发扬光大,为我们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提供了智慧经验和科学启示。

今天,我们举办“‘四下基层’与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理论研讨会”,全面回顾“四下基层”提出的时代背景、历史过程,全面总结“四下基层”产生的示范效应、深远影响,全面系统梳理“四下基层”的生成逻辑、内涵要义、实践经验,全面展望“四下基层”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的发展方向、创新空间,有利于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重要论述,进一步传承和弘扬“四下基层”优良传统,持续改进作风,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为凝心聚力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智力支持、学理支撑。

借此机会,我向大家汇报3点粗浅体会。

一、深刻感悟“四下基层”深远历史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

今天,我们走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上,更加真切地感受到,领导干部“四下基层”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播下的“种子”,是留给闽东人民的宝贵财富。这颗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创新了中国共产党人群众路线、提供了为人民服务最直接最有效办法的“种子”,经过35年的发芽、出苗、生长、开花、结果,被八闽大地的领导干部长期坚持、传承弘扬、常抓不懈,已经优化成了具有非凡生命力的“种子”,播撒向广袤的神州大地。

在主题教育深入开展之际,我们来到福建,切实感受到,福建牢牢把握新时代新实践新要求,坚持把“四下基层”作为开展主题教育的重要抓手,加强与主题教育重点措施的衔接联动、贯通落实,推动“四下基层”内涵不断拓展、载体更加丰富、措施日益完善、成效持续显现,努力让这一源于宁德、兴于福建、走向全国的工作方法、工作制度,持续绽放璀璨的时代光芒。

领导干部“四下基层”,既是理论创新,也是实践探索,既体现了对群众工作的规律性认识,也打开了更广阔的执政为民的发展空间。领导干部“四下基层”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群众路线系列重要论述的重要内容,既回答了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的根本问题,也蕴含着新时代新征程上树牢群众观点的重要方法论,具有超越时空、历久弥新的真理价值和指导意义。

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四下基层”所蕴含的高超政治智慧、非凡战略眼光、深厚为民情怀、实干担当精神和科学思维方法,全面认识、准确把握“四下基层”的根本要求、目标指向、方法途径,在深刻感悟“四下基层”深远历史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中奏响贯彻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的时代更强音。

(一)“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从“声边”到“身边”,生动体现了始终聚力于民的独特优势

深入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党的工作中一项不可小看、有重大原则意义的重要内容,是党在不同时期一以贯之的重要工作。政策宣讲的过程不仅仅是单向的政策解释和说明,还是获得来自群众的反馈的重要途径,因而也是重要的政治沟通双向互动过程。回望党的百余年奋斗历程,根据社会主要矛盾、中心任务的变化来制定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用科学方法和有效方式让其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掌握,进而动员激励广大人民群众为之奋斗,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也是我们巩固党的群众基础和执政基础的重要方式。

1988年6月至1990年5月,习近平同志先后6次到宁德师专(现宁德师范学院)调研指导,并两次为师生作形势政策报告。报告会上,习近平同志阐述了中美农业发展水平的差异,介绍了地处闽东的宁德扶贫工作,勉励同学们“积极投身到改革、建设的洪流中,在实践中施展自己的才华,实现自己有意义的人生价值”。突出“沉下去”“面对面”“零距离”方式,强调“一般和个别”“领导和群众”结合,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送到千家万户中、送进群众心坎里、转化为群众自觉行动,进而教育引导、组织动员群众,是习近平同志系统阐述“四下基层”时摆在突出位置的重要工作。1989年2月23日上午,造林大户、“绿了荒山白了头”的农民黄振芳与其他7位农民代表在宁德地区行署会议厅里作报告,对象就是宁德地直机关副科级以上的干部。习近平同志让农民给干部作形势报告的做法启示我们:让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掌握,就要创新方式方法,让群众自己成为“宣讲员”,用一村、一户、一人的变化来充分展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给大家生活带来的巨大转变。

35年来,我们深刻感受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向基层延伸的实践脚步始终不停歇,让党的“好声音”唱响基层每个角落的探索努力一直在路上。

本文刊登于《人民周刊》2024年5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