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南大门”保定,中创燕园在这里新扩建的厂房已完成装修,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的专家每周都前来开展研发工作,这是“北京研发,保定落地”的一个缩影;
海河之滨,依托京津物流园在京津两地间搭建的高端智慧冷链物流商贸平台,为北京地区提供“从港口到餐桌”的便利化服务;
雄安新区,携手京津打造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机器人等重点产业链,引进央企二、三级子公司实现历史性突破;
…………
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10年前的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座谈会,专题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将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10年来,三地牢牢牵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协同发展迈向更高水平。
重塑区域发展格局 产业对接协作“链起来”
唐山港曹妃甸港区,码头前船舶如梭,一排排集装箱即将“登”船出海;堆场内车辆如流,进口货物在这里上岸入关……春节刚过,曹妃甸综合保税区已是一派忙碌景象。
凭借综合保税区等多个“金字招牌”,2014年以来,曹妃甸累计实施京津项目270个,总投资2037.22亿元。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已经成为承接北京产业转移的重要承载地。
北京巴威公司位于曹妃甸的高端装备制造新基地项目已进入试生产阶段。“搬迁不是简单的平移和复制,还要在曹妃甸重新梳理、优化工艺流程,形成高效、科学、低成本的工艺布局。”巴威装备制造唐山有限责任公司技术负责人张旗说。
示范区相关负责人表示,要强化与示范区管委会混合编组联合招商,持续在北京开展宣传推介活动。
2023年12月26日,天津武清,京津產业新城管委会宣布成立。
“京津产业新城确定‘3+3+N’的产业定位,即培育智能科技、生物医药、高端时尚消费等3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壮大装备制造、汽车及核心部件、新材料等3个优势产业,抢占未来智能、合成生物、新型储能、前沿新材料等未来产业。”天津武清区委副书记、区长许颖悟说。
负责京津产业新城产业规划的中关村产业研究院副院长杨洋感触颇深:“早晨从北京出发,坐高铁再乘车到武清,仅用40分钟,无论是产业链联动、交通方面,还是园区配套服务等方面,武清已经和首都都市圈融为了一体。”
杨洋还建议,当前武清应该进行创新加速联动、产业加速联动、人才加速联动,把未来产业提到全市共同发展的愿景中来,让生物制造、新型储能等一批过百亿级的产业集群在武清聚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