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的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正在天津构建一座“共享工厂”。未来不久,京津冀微纳光电子芯片企业将共赴这场“硬科技”“产业盛宴”……
这,只是京津冀科技创新协同发展走深走实的一个缩影。10年来,京津冀三地勇于创新突破“做闯将”,实现产业协同“一条链”。创新主体从幼苗长成参天大树,为开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新局面注入澎湃动能。
开创局面 “硬核科技”三地共享
硬币般大小的显微镜,戴在实验小鼠头上,就能够对其大脑神经元和神经突触进行清晰稳定成像;活细胞上仅有60纳米的核孔结构,超分辨显微镜不仅能“看”清,还能给它拍“动图”;一块电子皮肤,能让多层芯片、传感器变得“柔软”,实现温度、压力、电信号等5种“触感”……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一派繁忙景象。实验室里,科研人员正加紧研发攻关。
该中心是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的战略枢纽,目前正在天津构建一条国内最先进的微纳光电子芯片生产线,落地微纳光电子芯片制造装备的全部工艺。未来,这条产线还可以作为“共享工厂”,让京津冀地区其他企业轻装上阵。
精准发力重点领域,协同发展同频共振。
走进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一排排整齐的大型计算机柜映入眼帘,新一代超级计算机已实现一秒钟内百亿亿次的运算。每天,超过15000项计算任务在这里执行,其中有2/3来自京津冀。这是京津冀地区的“最强大脑”。

人民网 李世奇摄
在这里,超级算力源源不断转化为生产力,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已成为京津冀乃至全国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的“超级马达”。该中心构建的京津冀大数据协同处理中心,也已经在为近万家重点科研单位、企业和政府机构提供技术服务。
10年来,三地科创协同的“苗”已结出许多产业协同的“果”。科创协同打破了过去土地、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局限,在三地拔节而起,形成了重点领域共享“硬科技”的新局面。
架梯搭台 科研成果“落地生根”
机械臂“紧握”铅笔,“丝滑”游走,不一会,一个活灵活现的卡通形象跃然纸上……在天津新松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一款机械臂展示着“绝活”,赢得参观者阵阵喝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