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进程中,我们党深刻总结各个历史时期的历史经验,有针对性地解决人们在思想方法上存在的突出问题,形成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六个必须坚持”。这些具有中国共产党人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全过程,也是我们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的强大思想武器。
一、关于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及其基本问题做了全面系统的阐述。《决议》指出,毛泽东思想作为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深刻回答了以下基本问题: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问题,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问题,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问题,关于政策和策略问题,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问题,关于党的建设问题。在分别阐述了以上六个基本问题之后,作了一个世界观、方法论总结:“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串于上述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它们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这一总结十分重要,它抓住了毛泽东思想的根本。只有抓住这个根本,才能深刻理解整个毛泽东思想,才能在实践中创造性运用、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思想。
实事求是,就是要正确处理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反对主观同客观相分裂、理论同实践相脱离的主观主义。毛泽东同志讲“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而要这样做,就须不凭主观想象、不凭一时的热情、不凭死的书本,而凭客观存在的事实,详细地占有材料,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的指导下,从这些材料中引出正确的结论。这就叫理论同实际相结合,有的放矢,而不是抽象地、无目的地空谈马克思主义。毛泽东同志强调,必须改变那种“不注重研究现状,不注重研究历史,不注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应用”的极坏的作风。
群众路线,就是要正确处理领导和群众的关系,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反对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一切为了群众,是党的根本宗旨,执政的根本理念。“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一切依靠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之源。“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只要我们依靠人民,信任人民,紧紧地和人民团结在一起,我们的党就是不可战胜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党领导群众的方法,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领导方法上的创造性运用,体现了“实践—认识—实践”和“群众—领导—群众”两个公式的统一。
独立自主,就是要正确处理中国和外国的关系,坚持把我们的方针“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叫作自力更生”。这是从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引出的必然的结论。中国的国情靠中国人自己去认识,中国革命胜利靠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自己去争取。我们希望有外援,但是不能依赖外援;我们应当向外国学习,但是不能一切照搬。无论搞革命还是搞建设,都是如此。我们是一切依靠自力更生,立于不败之地。中国革命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成功道路。毛泽东同志认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也必须走出适合自己国情的发展道路。他的《论十大关系》讲话自始至终贯穿“以苏为戒”的战略思想,指出,“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没有独立自主,就没有实事求是,就没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就没有中国革命、建设的胜利,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
党的十四大报告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及其基本问题做了全面系统的阐述。报告指出:“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它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包括社会主义的發展道路问题、根本任务问题、发展动力问题,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问题、政治保证问题、战略步骤问题,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问题以及祖国统一问题,共九个基本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