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诞生的时刻
作者 方兴东
发表于 2024年4月

“欧拉”和“鸿蒙”,这两件事情非常大,大到中国信息产业可以分成“欧拉、鸿蒙之前”和“欧拉、鸿蒙之后”:“欧拉、鸿蒙之前”是中国信息产业的“混沌时代”,“欧拉、鸿蒙之后”是中国信息产业对数字生态的“觉醒时代”,可以说是数字转型的新时代。无疑,这是一道历史的分水岭,是中国信息产业发展范式的根本转变。

在很多华为人的记忆中,2001年是神奇的一年。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在2001年3月写下了《华为的冬天》一文:“如果有一天,公司销售额下滑、利润下滑甚至会破产,我们怎么办?我们公司的太平时间太长了,在和平时期升的官太多了,这也许就是我们的灾难。泰坦尼克号也是在一片欢呼声中出的海。而且我相信,这一天一定会到来。”

文章力透纸背,迄今依然是任正非诸多被热议的文章中最著名的经典之作。那年冬天,恰好入职华为的人很少,行业也很萧条,文章显得很应景。而深陷互联网寒冬的整个IT(信息技术)产业,无论是互联网行业,还是通信行业,抑或是PC(个人计算机)行业,工作都不太好找。这种境况下能够被华为选中,已经是很不错的结局了。 2002年被华为“收留”的研发人员直接被分配到一线,干起了“体力活”。七八个月下来,装机架、装设备、走线等全都过了个遍。他们至今感到最宝贵的收获,就是在一线接触了不少客户。

20年的时间,华为堪称一路高歌,幸福的日子越来越多,层层叠叠。

这段与客户们一起“厮混”的日子,完美复刻在了2019年7月启动的欧拉开源社区的基因里:因为做开源最大的特征是直面客户,且深入工作的过程,就像是从地上打眼立架开始做起,建立新天地。

但随着美国商务部的制裁大棒越洋挥来,以及疫情等因素造成的外部环境的急剧转变,华为不断面临新的挑战,甚至一度到了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

基于外部环境的变化,华为进行了战略调整。

华为调整后的战略选择是:“坚持实事求是,在市场上的收缩要坚决。我们以前怀抱全球化理想,立志为全人类服务。现在我们的理想是什么?活下来,哪里有钱就在哪里赚一点。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要在市场结构上调整,研究一下哪些地方可以做,哪些地方应该放弃。

本文刊登于《人民周刊》2024年5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