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营航天领域,中国人正不声不响地创造着奇迹。2024年1月11日,民营航天公司“东方空间”,用他们最新研制的“引力一号”火箭,圆满完成了一次海上发射任务,将3颗卫星精准送入预定轨道。
这枚火箭一上来就刷新了一连串的纪录:全球最大固体运载火箭;全球首个海上发射的捆绑式运载火箭;中国运力最大的民商运载火箭……
这个高30米、重405吨、推力600吨的庞然大物,比国际上现役的第二大固体运载火箭——欧空局研制的“织女星-C”足足重了195吨,推力高出了141吨。并且,它的近地轨道运载能力达6.5吨,这意味着,它可以满足百公斤级卫星“一箭30星”的发射需求,快速完成低轨卫星的大规模组网。
在地球近地轨道资源几乎被马斯克“霸占”的今天,“引力一号”的出现足够令人振奋。但同样让人惊讶的,是“引力一号”背后的男人。
他叫姚颂,90后学霸,是东方空间的联合创始人和联席CEO,29岁开始造火箭,短短3年便带领团队造出了“引力一号”。
在科技创业的浪潮下,这个从普通人家走出的孩子,依靠知识改变命运,实现了自己人生的蜕变。
29岁,决定造火箭
姚颂是湖南人,1992年出生于长沙。
他从小就是学霸,初中时因成绩优异,被保送进长沙一中读书。
高中时又因获得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二等奖,被保送进入清华大学,就读于电子工程系。
他自嘲自己拿到的是“史上最郁闷二等奖”,比一等奖只差了0.05分——一等奖142.5分,他则考了142.45分。
初到清华,姚颂一度非常迷惘。
这里会聚着全国各地的顶尖学霸,班里的省高考状元就有3个,他拼命苦学,勉强在全年级270人中排到第52位。
这让当惯了第一的姚颂备受挫折。
不过很快,姚颂学会了与自己和解,他意识到,每个人都有各自的天赋,自己需要找到最擅长的领域。
于是,从大一下学期开始,姚颂主动联系了一位研究集成电路的教授,申请加入其实验室。
这名教授叫汪玉,也是姚颂后来的导师和领路人。
本科期间,姚颂研究的都是芯片设计、硬件安全、AI算法等高精尖技术。
四年下来,他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国际学术期刊发表了3篇论文,并获得了AMC大学生科研竞赛金牌。
这项竞赛被誉为计算机界的“奥林匹克”,含金量非常高,姚颂也在业界初露头角。
多所海外名校抛来橄榄枝,其中包括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的读博邀请。姚颂无一例外地全都拒绝了,他决定留在国内创业。
姚颂很早就预料到,人工智能未来的发展潜力非常巨大。
于是,2015年本科毕业后,他联合其他几位清华校友,一同创立了深鉴科技,专研智能安防和自动驾驶领域的AI技术。
姚颂23岁,担任公司CEO(首席执行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