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棉签蘸取儿童口腔唾液,经基因检测分析DNA后,即可获取孩子在语言、艺术、运动等方面潜能的“天赋报告”。近期,部分家长被价格不菲的“儿童天赋基因检测”吸引,希望能借助检测“按图索骥”,对孩子进行针对性培养。看似充满高科技的消费陷阱,折射出的是育儿焦虑,可真正成功的优质教育并非靠“焦虑”和“内卷”才能获得。美国华裔博士教育专家尹永义用实践证明了什么才是最优质的教育,那就是“先成人后成材”。
因材施教
2001年11月的一晚,尹永义听到了儿子的第一声啼哭。在得知母子平安后,他的心被幸福填充得满满登登。时年35岁的尹永义出生在上海一个普通的家庭,高考考上了复旦大学,毕业后独自一人去美国攻读博士学位。
1993年,尹永义应聘到美国一所大学,成为一名教员,从事心理辅导工作。次年,他认识了妻子王子瑜,两人很快步入了婚姻的殿堂。2001年初,王子瑜竟然发现自己意外怀孕了。对于这个不请自来的小生命,尹永义夫妇坚定地选择留下来。他们给儿子取名尹渭博,希望孩子智慧满满,勤劳勇敢。
作为一名教育心理专家,尹永义与妻子早早地立下规矩:孩子必须要先成人,再成材。尹渭博从幼儿时期就被发现有很强的好奇心、爱说话等特征。尹永义就把他当成自己的玩伴,为他寻找各种可以尝试新事物的机会,用自身体验感受世界的精彩,满足他的好奇心。
尹永义还把对儿子的教育穿插在平时一点一滴的生活中,让他在玩乐中明白,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尹渭博对玩具枪特别感兴趣,经常举起玩具枪对身边的人一顿猛打,被打到的人为了配合他,也会假装躺倒在地。每每此时,小家伙就会手舞足蹈,兴高采烈。
有一次,尹永义陪儿子一起玩乐,当孩子對准他的胸口扣动扳机时,尹永义顺势倒在地上,不再动弹。孩子正拍着手高兴得大喊大叫时,突然发现父亲的衣服被“打”穿了一个洞,洞口还有“鲜血”汩汩流出。
尹渭博吓得哇哇大哭,尹永义这才从地上坐起来。原来,他为了教育儿子,就提前把自己的衣服剪了一个洞,并把装有红墨水的气球放在衣服的破洞处。儿子枪响的一瞬间,尹永义戳破了气球,“鲜血”也顺着胸口流了出来。
尹永义告诉儿子:“生命只有一次,在游戏中被玩具枪击中的爸爸还可以醒过来,但在现实生活中,如果自己不幸被真枪打中,就再也没有机会醒过来了。所以我们应该怎么做?”
“不碰危险品!”尹渭博大声说。
尹渭博和所有男孩子一样,足够聪明,但是不够稳定,喜欢耍小聪明,上课经常和同学交头接耳。5岁时,因为放学跑得太快,撞倒了一个女孩,导致女孩的鼻子流了很多血。回到家里,尹永义让儿子在自己家客厅里围着餐桌跑,只要自己不喊停,孩子就得一直跑下去。
尹渭博不明白父亲为什么这么做,就一边跑一边哭。孩子哭,那就让他哭,尹永义找了一个舒服的姿势,躺在那里看书。开始,王子瑜还有些心疼,想替孩子求情,被丈夫的一个眼神制止了。尹永义告诉妻子,惩罚孩子他也会心疼,但孩子的成长就像一棵长满枝枝蔓蔓的小树,想要小树成材,就得砍掉那些枝蔓,否则永远无法正常生长。
直到儿子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了,尹永义才心平气和地告诉他:“知道我为什么那么生气地罚你吗?第一,你没有尊重老师的付出,你们老师是不是跟你说过很多次,不让你在人多的地方跑跳?第二,你的同学受伤了,她会很痛,比你现在跑步受的累要痛很多很多,所以你明天必须跟同学道歉。”
2005年,尹永义与王子瑜的女儿出生了。尹永义给孩子取名维娜,希望她能内外兼修,拥有美好的人生。
女儿出生后,尹永义没有再详细拟订育儿计划,他对女儿的教育很有信心,毕竟有儿子做例子。然而,尹永义渐渐发现,女儿与儿子的个性完全不一样。儿子聪明,对什么都充满好奇心,性格也开朗。但尹维娜不爱说话,性格倔强,一旦认定的事情不达目的绝不罢休,而且最大的问题就是遇事不愿意思考,一说就哭,再说就摆烂,每到写作业就一副苦瓜脸。面对女儿的“孺子不可教”,尹永义也曾烦躁焦虑。
尹维娜6岁时,老师要求每个孩子用橡皮泥做一件最拿手的作品。尹维娜花了3个小时,却最终只做了一只四不像的小蝌蚪。尹永义心平气和地要求和女儿一起完成,她非但不领情,还大哭大叫,把手里的橡皮泥扔得到处都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