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这样一个场景:闷热潮湿的南洋午夜,国内朋友发来锅包肉和辣子鸡的亮照馋你,你求之不得、辗转反侧。于是乎,横卧床榻的你点开外卖APP,打算无论如何也要斥巨资满足一次自己在异乡的口腹之欲。
随后,你发现麦当劳的配送费高达7.7新币(约合人民币42元),超出了麦辣鸡腿堡的价格。当然,如果只点一个汉堡,还要付出2新币(约合人民币10.7元)的服务费,以弥补低客单价带给餐厅的损失。
而中餐厅不是已经闭餐,就是远。一家刚进入新加坡的湖南菜品牌,皱皮辣椒炒牛肉42.3新币(约合人民币226.3元),配送费7.1新币(约合人民币38元),配送时间55分钟起。
你突然觉得自己没那么饿了。
近十年内,无数创业者企图在海外复制美团、饿了么在国内的成功,但在各个国家都面临着本地化难题。
唐人街外卖(Deliverychinatown)創立近五年,是目前新加坡最大的中餐外卖平台,注册用户50万,月活10万,入驻商家超4000家,GMV2千万新币(约合人民币1.07亿元),已实现新加坡市场盈利。创始人田野是一位毕业于新加坡国立大学的非典型性东北人,在新加坡生活多年和在这里工作让他渐渐带上了柔和的南洋口音。
新加坡外卖市场承袭了整个国家消费市场的特质:物价高、人力成本高、总量相对少。在这样的市场里,研发、运营、营销成本骤增,配送费居高不下,而且无法像中国市场那样以用户总量取胜。
2023年11月,Bloomberg报道,美团在认真考虑收购foodpanda的东南亚业务,但仅半个月后,美团方对分析师表示,据他们研究,要盈利是“不可能的”。
但新加坡市场仍有着巨大消费潜力,这是东南亚最大的中餐外卖市场之一。数据库公司Statista 数据显示,新加坡在线外卖市场预计到2027年将拥有369万用户。墨腾创投(Momentum Works)首席执行长李江玕也表示,新加坡市场仍有成长空间,但从业者需具备更高效率。
墨腾创投最新发布的《东南亚送餐服务业报告》指出,截至2023年年底,Grab是东南亚最大送餐平台,占整体市场商品交易总额的55%(94亿美元)。foodpanda及gojek分别占15.8%和10.5%,其市场商品交易总额分别下跌12.9%和10%。虾皮(Shopee Food)及LINE MAN各占8.8%及8.1%,虾皮成长约六成,LINE MAN在泰国也取得了双位数增幅。
在这样的市场环境里,中国创业者如何与传统外卖平台竞争,争得一席之地?
在有限的市场体量中,如何利用中国互联网的经验,拓展业务方向?
初期,解决问题?
“疫情把很多中餐商家逼上了Grab。”一位在新加坡从业二十年的投资人告诉我,大多数新加坡中餐厅并非主动加入巨头型外卖平台。
一方面,巨头话语权高,往往佣金比例高达30%以上。另一方面,中餐厅备餐时间长,一旦订单超时,平台政策时常给顾客直接免单。这对平均客单价高达普通餐食3~4倍的中餐厅来说,显然难以接受。
但巨头的管理较为标准化,不会为细分品类改变平台策略,因此,新加坡市场需要更理解中餐文化,提供更完备的为中餐商家服务的外卖平台。
这是唐人街外卖的机会。田野告诉我,唐人街外卖“不卷低价外卖费,做好服务”。同时,田野希望效仿Costco模式,打造专属中餐爱好者的中餐畅享会员系统,为用户提供最好的中餐福利和折扣,形成O2O(online to offline)商业闭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