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气长存,流形一院;学业精进,驰誉两湖。”两湖地区自古书院教育发达,清末民初,又开风气之先。1889年8月初,张之洞走马上任湖广总督的第一站,便视察自己當年任湖北学政时经营的经心、江汉书院。只是,时值大水过后,经心书院墙宇多倾圮,江汉书院屋舍很狭小。经心书院监院当即报告,现有校舍只能容纳八十名学子,各界纷纷要求扩建书院。张之洞深思熟虑后同意扩建。江夏县绅陈庆溥立即响应,愿以自己在武昌城的都司湖产业捐作办学地址;武昌茶商愿捐二十万两银子,希望能扩招十名茶商子弟入学;湖南、湖北的八大茶商集团亦踊跃捐资,拟每年捐银一万两,作为办学经费。受此感奋,张之洞毅然决定另建颇具规模的新书院。由于院址坐拥都司湖与拥菱湖之“两湖”,又有湖北、湖南之“两湖”茶商捐资,他遂定院名为“两湖书院”。光绪十六年(1890)春,两湖书院在武昌正式挂牌,次年春正式招生。
两湖书院广罗名师,桃李芬芳,辛亥革命志士范熙壬、黄兴、章士钊,法学家张知本,教育家张继煦,方志学家王葆心等,都是从两湖书院走出的一代骄子。院长梁鼎芬对自己和张之洞开创的教育业绩曾题门联云:“往事忆觚棱,身别修门二十载;新阳尽桃李,教成君子六千人。”
“派出洋,学外邦,各省官费数湖广。”1902年春,张之洞从两湖、经心、江汉三书院选派万声扬、李书城等三十一名学生赴日本留学,黄兴是这批留学生中唯一的湘籍学生。
为了赓续两湖书院的文脉,一批辛亥志士于清末民初开始筹备办一所现代化的大学,拟定校名“江汉”,取自魏晋著名文学家左思《蜀都赋》之“江汉炳灵,世载其英”名句,又与长江、汉水两江交汇的楚地之望相契合。
1907年留学日本的陈映寰(1891—1953,武昌首义后更名“陈时”),常与世交黄侃(季刚)、范熙壬(任卿)及黄兴交流。1909年,经黄兴介绍、孙中山主盟,陈时正式加入了中国同盟会。事后陈时回忆,他在留日期间说服父亲陈宣恺1910年在武昌创办中华学堂,取孙中山“振兴中华”之意。同时,孙先生曾告诫他:“革命的基础在于高深的学问,学问为立国之本。”意即,只有大学教育才能培养具有高深学问的革命者。所以,他参加武昌首义后,创办了我国第一所私立本科大学——武昌中华大学。
受张之洞创办两湖书院与孙中山“学问立国”思想的影响,加上汉口开埠后曾以商业奇迹跻身“四大名镇”的缘故,“江汉大学期成会”的主要发起人魏斯炅与高赞鼎等一批留日同盟会员,以教育兴邦为己任,积极联络志同道合者筹备兴建江汉大学,于光绪三十四年五月(1908年6月)在东京创设“江汉大学期成会分会”,在北京设立推广分会,协力推进将江汉大学选址于汉口,并设立“江汉大学期成会”,以创办一所综合性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