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沙市的中心城区,营盘路与蔡锷路交会处,绿化丛中立着一块并不起眼的石碑,上书“湘绮楼故址”,石碑虽然因市政建设多次移动,但可以肯定的是,大名鼎鼎的湘绮楼就曾经屹立在附近。
光绪二年(1876)秋,王家接手营盘街陈鲁詹家祖宅,稍作修葺,并将后屋改建为楼房。改建只请了木匠,当是木楼,半月即完工。王闿运循旧居命名曰“湘绮楼”,作《湘绮楼铭》,由长女无非作篆。王家门生故交、族亲姻戚和社会名流,或叙旧,或问学,或求事,文酒诗会、喜庆悲吊、鱼雁往还,几无一日间断,湘绮楼一时闻名遐迩。
王闿运的妻妾、子女及三弟一家,二十余人聚居于此,地面是日常活动之处,楼上是读书作文、看月听风、游目远望之所。“楼之后,俯临荒园,旷望三方,上作重台,目送湘帆。”其时楼房很少,湘绮楼上视线无碍,远处湘江如席、麓山如带,极享登临之乐。“夜雷电大雨,子女并登楼看电光,奇采炫耀,更甚于江湖夜泊时。”王闿运乐观、幽默、重情,女儿、男儿一样平等对待,非常重视家庭教育。他每日亲自教子女识字作文,课余携往城隍庙、天妃宫、雷神庙看戏,于定王台看早梅,浩园看新柳,荷花池看紫荆。看到邻居小伙子放纸鸢,也带着儿女试放之,并感叹“引线亦颇有远趣”。每逢节日,与妻妾子女玩斗牌、天九、摊钱游戏,鸡鸣始散,王闿运兴致很高,常在日记里记录输赢。四个儿子、七个女儿均通经史诗画,广有聪慧之名,长女无非、四子代丰尤其优秀。王无非能作盈尺大字,篆书最见功力,求字者众多,亦常为父亲代笔;又善绘图,《湘军志》的地图就多出自她之手。王代丰最受父母器重,功课最优,又长于应对,经常代表父亲接待客人。
湘綺楼经常高朋满座。“与余游者莫不登焉”,常来者有朱雨田、李次青、邓弥之、曾昭吉、僧笠云、僧紫云等。朱雨田是著名的富商、慈善家,后参与维新新政;李次青、邓弥之均有湘军经历,诗文名声甚高,此时流连诗酒,有百战归来再读书的感慨;曾昭吉是“王门三匠”之一的铜匠,后为著名武器专家;笠云、紫云是诗僧,通佛经更通诗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