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创客”这个词目下还流行与否,但记得它确实曾是一个热词,在二十一世纪的第一个十年间是相当流行的,那也正是我初识丹飞的时候。最近我看了丹飞自述其二十年来出版策划工作的文集《书中藏有你走过的路》,觉得重新起用“创客”这个词来概括我对丹飞的总体印象,也许是最适当的——查查网络流行词汇的解释,说“创客”是指勇于创新、努力将自己的创意变为现实的人。丹飞不正是一个善于选择、敢闯新路的文学“创客”吗?
丹飞天生就是一个不循规蹈矩、不走寻常路的人。他1993年以优异的成绩被保送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同时辅修法学,研修心理学。显然,身为工科生的丹飞对人文学科有着广泛的兴趣,他随后更发现自己最大的兴趣在文学方面,于是在“工科优胜”的清华,他做出了非同寻常的选择——转向文学:先在1999年离开工作一年的水利行业,重回清华大学,读人文学院编辑学第二学位。主要授课人之一的徐葆耕先生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伊始毕业于清华水利系却留任清华教中国革命史,后来成为着名编剧、复建清华文科的主要负责人。他开办的“编双”班,为爱好文学的清华学生打开了文学之门,如丹飞所说的:
某种意义上,“编双”存续的那些年连缀起了清华的“文脉”,乃因入读“编双”的学生来自理工为主的各系,这种半路出家的选择如果要给一个理由,只能是出于对文学的真爱。徐葆耕老师成了我们的主要授课老师之一。他的写作课也是我最爱上的课,因为离文学(创作)最近。(见丹飞《我在清华遇到的八个人》,引自《清华校友通讯》2019年第一期(复七十九辑))
由此丹飞获得了双学位,以及江苏《少年文艺》少年创作奖、学业优秀奖学金等数种清华大学奖学金、北京市高校优秀毕业生荣誉称号。2001年,丹飞又以学业第一的成绩保送清华中文系,攻读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其间获得清华大学综合优秀奖学金、学术新秀提名奖,学业仍是第一,一个文学研究者的路正等待着年轻的丹飞。
我认识丹飞就在这个时候——那时我调入清华不久,正赶上丹飞那班新研究生入学。这些同学大多是各重点高校推免来的,在同学中丹飞是真正的“老清华”,他对外来的同学热心相助,绝无骄傲之态。而当同学们争选“着名”导师的时候,丹飞又厚道地礼让着同学,并不在意导师名头的大小。在专业学习上,丹飞更展现出了多方面的才华。他修过蓝棣之、格非、罗钢等老师的课程,写的课程论文都颇有自己的心得。记得他给我的一份课程论文,是用形式主义美学手法解读着名现代诗人卞之琳诗作《尺八》,显示出敏锐的艺术感受力。与此同时,丹飞在创作上更表现出敏捷的才思,常有清新的诗歌、美妙的散文发表,且出版了自己的诗集,还编选出版了《清华九十年美文选》等十几本书。那时我忝任中文学科的带头人,与研究生们接触较多,亲眼见证了丹飞在学术和文学上的成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确信他在学术上一定会有更大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