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儿啊,你快些跑
作者 程丹梅
发表于 2024年4月

特蕾丝婶婶推荐给我一本关于马的书。

特蕾丝婶婶是我德国先生的亲戚,我们走得很近。虽然她比我大一个辈分,但是她在职业上的成功和她开放的性格让我很喜欢。从我认识她起,她就一直留着亚麻色的短发,她的标志性打扮是在羊绒毛衣的鸡心领口那里系一条与服装颜色搭配的小丝巾,显得干练漂亮。她邀我参加过她朋友圈的围猎活动,也请我喝过她的下午茶。我们一见面都会说说新鲜事儿,她不久前的新鲜事儿则是正在阅读一本写马的纪实小说。“你一定要看,而且我保证你会喜欢的,”特蕾丝无比肯定地说。

我虽也喜欢动物,但绝不是她那样的马迷。我跟她说我看过的最好的关于马的名著要数《马语者》,她说她也看过,但她推荐的小说是纪实性的。“很不同,你看就知道了。下次见面提醒我给你,”她说。

特蕾丝婶婶刚从动物医生的工作岗位上退下来了,所以我知道她很享受有闲暇时间看闲书。

一辈子爱动物的特蕾丝婶婶,愿望很简单也很干脆:她是个马迷,退了休后去学驾马车!当然她自己就拥有马和一辆马车,所以她要推荐我去看那本关于马的书也就不奇怪了。

特蕾丝婶婶虽然会骑马,但是驾驶马车她还要学,而且德国的马车驾驶执照课程据说有四十多个教学单元,考试由实践和理论部分组成。有了执照,你才可以在德国指定的道路和小径上驾驶马车。

特蕾丝婶婶的马车,是那种马套子连着纯木车体的,车体两边有如栏杆似的高扶手和供驾驶者坐的靠背。我见过一张照片,她坐在一个木车上,前面有一匹骏马,拉缰绳的样子很飒爽。那时,她正看着镜头笑。是的,这对于一辈子都跟动物打交道的她有什么难的呢?

其实将马当作自己的朋友的不仅仅是特蕾丝婶婶。在我所居住的德国北方,骑马的女孩儿随处可见,尤其是森林边上的平原上,那里有整片整片的马场。而在我的视野里,通常马场总是一片绿色。我知道那是因为德国北方的天气湿润而不寒冷。所以,冬天也总是绿草如茵。

我看见的马场通常都是用木栏杆围起来的,每天都会有十多个女孩子聚集。女孩儿们清一色的黑毡帽,齐膝的长筒马靴,样子很帅。她们大都从不同的方向,或骑着自行车来,或开着车来,或走路来。因为她们都住在小城,相对比较近。总之,她们来的时候,已经是全副武装了,所以,她们在清静的大街上一出现,就成了一道十分亮眼的风景。

女孩子们不顾别人的目光,她们目不斜视的自信神态来自被她们驾驭和驯服了的马。这是典型的德国女孩子,她们很少流露出害羞或扭捏的样子。

她们把自己心爱的枣红马、白马、棕马,纷纷从马厩里牵出来,然后,从一个类似于休息室的屋里取出一直存放在那里的铁桶和塑料桶,桶里面装有硬刷子和马所需要的营养品、食物等。因为马有时要拉肚子,所以要喂给它们药,有时还会给它们喂苹果。于是,我们知道,马不一定只吃草。

马被女孩们牵出来的时候是快乐的。它们快乐的时候并不是像我们想象的要打一个响鼻,而是乖乖地跟着主人走,走到马厩外边去。特蕾丝婶婶最知道马有怎样的感情,她常用坚定而充满热情的语调告诉我,马认得出你是谁,尤其是你抚摸它的时候,那时,它们乖极了,它们在体味你的脾气,是好的还是坏的,是急躁的还是有耐心的。有时你度假回来,它一开始有些疏远你,可是,不一会儿,它就知道,哦,是你回来了呀!

当骑马的女孩儿是新手时,她只在圆形的马场上一圈又一圈地练习她的技术,一旦她已经能控制马的脾性时,教练就放手了。于是女孩儿开始结伴同行,再往后,就是独自骑马散步了。

德国北方有许多森林小路是专门供骑马人行走的,路口会有个牌子。那些路往往很深,像一个深深的巷子似的,植物茂密而浓绿,如果有一缕阳光射进林子的话,身穿骑马装坐在马上的女孩儿就是最美的一幅画。

当然,并不年轻但也英姿飒爽的特蕾丝婶婶,坐在马车上,手握缰绳,直视前方的样子也很美。

终于,我拿到了特蕾丝婶婶的书,书的名字叫《来自特拉克纳的少年弗里德海姆:一次驾着马车的逃亡》。

特拉克纳?这个地名引起了我的注意。对,就是东普鲁士时期特拉克宁村附近的种马场,那里培育东普鲁士温血马。培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十三世纪的条顿骑士团时代。据说,当时条顿骑士团在施崴肯矮马的基础上培育出了军用马,1732年,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威廉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拥有马场的皇家特拉克纳马学院。七年后,弗里德里希·威廉国王最后一次巡视东普鲁士,他充满成就感地将马场赠送给了他的儿子并寄予了很大希望。有记录显示,次年成为国王弗里德里希二世的王储当时在给妻子伊丽莎白·克里斯蒂娜的信中这样写道:“国王非常慷慨,将种马作为礼物送给了我,这给我带来了非常可观的利润。这是一份非常好的礼物,他给了我世界上最大的恩惠。”

可见,种马在当时欧洲的重要性,特别是它能带来的经济收益或许比今日的宝马车还要引人注目。

本文刊登于《书屋》2024年4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