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文舫课”与崇文书院
作者 刘克敌
发表于 2024年4月

西湖北岸的西泠桥边,是那座有名的苏小小墓。如果沿着苏小小墓前的湖畔小路继续往“曲院风荷”景区方向走,不远处就是张艺谋导演的《印象西湖》演出的入口,再继续前行到差不多与岳庙相对的位置,在跨虹桥的西北面不远处就是崇文书院遗址——可惜只留下一块碑刻,上书“崇文书院遗址”。碑刻的旁边就是星巴克咖啡馆,不少游人往来于此却对这碑刻视而不见,实在有些可惜——他们所忽略的是一所在历史上很有名气的书院,一所有着浪漫传奇色彩的书院。

那么,这所崇文书院何以有名气,又何以富有浪漫传奇色彩?不妨从一首小诗说起:

纸屏石枕竹方床,手倦抛书午梦长。

睡起莞然成独笑,数声渔笛在沧浪。

此诗作者是宋代诗人蔡确,其中那句“手倦抛书午梦长”不知为多少文人引用,以描述他们向往的那种潇洒浪漫、自由自在的生活——可以自由读书,更可以任性休息,读书就是为了愉悦、为了休憩,没有什么压力,更不要求从书中读出考试秘籍、读出微言大义。总之读书就是消遣和游戏,或者就是一种生活态度。怎么读和读什么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惬意和自由,这才是一种艺术的生活、诗意的栖居。

其实,很多游人没有注意或者可能缺少这方面的历史常识,那就是环绕西湖的不仅有众多名人故居和博物馆,更有赫赫有名的杭州“四大书院”——西湖的东南和南面是万松书院和紫阳书院,北面和西北是诂经精舍和崇文书院。所谓“紫阳与万松为伴,崇文与诂经相邻”。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西湖被书院围绕着,这使得西湖平添一种浓郁的书卷气。当然这里说的是历史,今天的西湖之滨除了南岸的中国美术学院已经没有其他学校,因为环西湖都是黄金地段,建一所学校代价太高。正因如此,那些历史上存在过的书院遗迹,还有重修的万松书院等就格外值得珍视,理应受到中外游客的关注。

那么,“崇文舫课”又是怎么回事,为何被称为最有浪漫色彩的授课形式?且先看下文:

爰是依船作屋,借湖为场。小艇恰受三人,扁舟各当一队。墨兵交错,静曫龙虎之文。水战纵横,纷结鹳鹅之阵。意涌而游鱼欲出,思飘而放鹤俱飞。笔峦颖竖,则双峰疑低;砚海涛翻,则两湖欲黑。于时青山衔日,绿水凌风。画舫止于中央,小船出乎别浦。诗正易奇,各思建鼓;马迟枚速,咸待鸣金。挥兔万言,在昔何劳数谢;倚马五版,于今不得推袁。溯游溯洄,山光与水光相接;一觞一咏,人影将鸟影皆还。

这是崇文书院弟子吴雯清、胡文学、叶生、方时、程光禋、潘光世六人联名用骈文写的《西湖舫课征文启》中的一段,描绘的是崇文书院学生泛舟于西湖之上读书上课的场景,读后不禁令人神往。所谓“舫课”,亦称“舫会”,就是在船上授课,这不仅是崇文书院一大特色,历史上也被称为“西湖二十四景”之一。在中国古代众多书院中,泛舟西子湖上的授课方式可谓别出心裁、诗意盎然,且也只有明清时期杭州的崇文书院才有这样独领风骚的操作。

而这一独特上课方式的创始者,就是被称为“崇文书院之父”的叶永盛。

叶永盛,字子沐,号玉城,安徽泾县人,明万历十七年(1589)进士,其生卒年月已不可考。萬历十八年(1590)先仕两浙巡盐御史,专管两浙地方盐商事务。后历任江西巡按御史、直隶巡按御史及山东道监察御史等,于各地主要审督盐商等商业活动。万历二十六年(1598)他奉敕巡视两浙盐务,处理地方商业活动及事务,累升太仆寺少卿。叶永盛毕生力陈盐民疾苦,多次上疏明神宗严正对付盐务奸臣污吏,尤以上疏弹劾当时南汇盐场主管宦官高时夏之举最为人称道。据说叶永盛去世后,盐民为纪念这位勤政爱民的好官,竟封他为南汇县城隍,虽为迷信之举,却反映出他在百姓心目中的地位。这样一位好官,当然有很多值得写的事迹,不过先根据史籍描述一下他主持“崇文舫课”的动人场景:

一个春日的清晨,西子湖上桃红柳绿,鸟声婉转。远处峰峦叠翠,白云萦绕,令人心旷神怡。从湖畔一座别墅中走出几个少年,他们边走边交谈:“今天这题目可不容易写!”“可不是吗,要写快又要写好,有点难呢!”“写文章我还行,这作诗我没有天分,怎么办啊!”交谈中他们很快跃上一艘艘小船,让船工们找一块僻静之地,然后开始写作,或在船舱中奋笔疾书,或在船头伫立发呆。

此时,从别墅中走出一位身穿长袍的先生,背后别墅正门高悬一块匾额,上书“崇文书院”。这位先生就是叶永盛,他的另一个身份就是这群学生的老师,平日有时间就会来此上课。

本来上课无非是从“四书五经”中找一些内容,让学子们练习写八股文,为今后科举考试做好准备。但看到天气晴好,湖上春意盎然,叶永盛觉得,在这样的美景中,再写那干巴巴的八股文就太扫兴了,遂决定让学生们作诗。

本文刊登于《书屋》2024年4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