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中的科学思想
作者 杨波
发表于 2024年4月

在延绵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中,科学思想无处不在。《史记》作为二十四史之首,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闪烁着科学的光辉,其中《历书》《天官书》《扁鹊仓公列传》等篇章充分体现了《史记》的科学观。

《历书》中的科学思想

《历书》讲述了历法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记录了司马迁对古代历法的研究和观点。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其中保留了一部司马迁亲自制定的历法,即《历术甲子篇》。司马迁的历法继承了战国以来科学制历的优良传统,反映了战国秦汉时期最高准确度的历法。

天文历法属于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交叉学科,历法是古人运用天文学知识,指导农业生产的科学工具,它反映了自然界的时间更替和气象变化的客观规律,对农业生产和人民日常生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从很早开始,我国的先民就开始制定历法,用阴历计算地球绕太阳一圈的时间,用阳历和节气来指导农业生产,形成了独特的阴阳合历系统。阴历年和阳历年长度不等,因此古人发明了一套复杂精密的闰月制度。在战国时期,人们制定的四分历,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它把一年定为365.25天,而当今实际测算的一个太阳年长度为365.2421天,差距很微小,在短期内不会产生误差。但是,这个微小的差别从战国到汉朝逐渐累积为一天的时间差。

汉武帝决心改革历法,重新使月食发生在冬至日,修正误差。而漢武帝元封七年十一月的甲子日,正好是旧历法中朔日(发生月食的日子,一月之始)和冬至日同一天的时刻,是适合当旧历结束、新历开始的日期。汉武帝于是下诏“其更以七年为太初元年”。就是在元封七年改正朔,颁布新历法。同时改年号为太初,史称元封改制。

虽然司马迁最早提出了“历纪坏废,宜改正朔”的主张,但朝廷却没有采纳司马迁认可的历法,而是选用了邓平历(又称八十一分历、太初历)。因为该历确定的一月时长是以八十一为分母,一月的时长定为二十九又八十一分之四十三。之所以选择八十一做分母,缺乏科学依据,只是因为当时音乐上有十二律,十二律是以八十一做分母的,邓平在制定历法的时候就把音乐上的十二律和十二个月牵强附会,“以律起历”。他说“律容一龠,积八十一寸,则一日之分也”,制成八十一分历,该历确认的一年时长是365.25016,相比于四分历,八十一分历和真实的太阳年长度差异更大,每年要差出十四秒,会更快地导致历法不精确,是不科学的历法。

司马迁对天文历法很有研究,一定能看出邓平历的问题。他此前积极推动历法改革,但没想到最后朝廷确定的历法反不如初。

本文刊登于《月读》2024年4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