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陵散绝”的教训
作者 顾农
发表于 2024年4月

“竹林七贤”之首的嵇康(字叔夜,224—263)堪称天才,享年仅四十岁,却是大有成就的思想家、文学家、音乐家、养生家,不折不扣的一代名流。他的故事很多,其中最著名的是他在被杀前特别提出一个要求,就是再用古琴弹奏一曲《广陵散》。《世说新语·雅量》载:

嵇中散临刑东市,神气不变,索琴弹之,奏《广陵散》,曲终,曰:“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

曾经有人认为,《广陵散》这曲子应是嵇康创作的,只有他一个人掌握,因为不肯传给别人,他一死,便“广陵散绝”了。又刘敬叔《异苑》(卷七)里记载过一个神奇的传说:“嵇康……少尝昼寝,梦人身长丈馀,自称黄帝伶人,骸骨在公舍东三里林中,为人发露,乞为葬埋,当厚相报。康至其处,果有白骨胫长三尺,遂收葬之。其夜复梦长人来,授以《广陵散》曲。及觉,抚琴而作,其声正妙,都不遗忘。”这件怪事似乎表明《广陵散》一曲嵇康得之于神仙秘传,“黄帝伶人”只传给他一个人,嵇康不肯教人,于是“《广陵散》于今絕矣”。

但其实完全不是这么回事。《广陵散》这支曲子早已有之,在汉代曾广为流行,到汉魏之际仍然是如此,比嵇康长一辈的著名作家应璩(190—252)就曾经提到过“听《广陵》之清散”(《与刘孔才书》);嵇康死后此曲亦未尝绝,历代多有记载,且有曲谱流传,音乐出版社还出过一本五线谱形式的《广陵散》。

《广陵散》之“广陵”二字是地名,就是今日之扬州。早先戴明扬先生有《广陵散考》一文,详论此琴曲,其结论是:“此名《广陵散》者,当为广陵流传之曲,如《东武》《泰山》之类。此本方土之曲,故乐书入之俗部耳。”《广陵散》这个曲名如译为现代汉语,那就是“扬州小调”,琴曲《广陵散》当与某一古老的流行于扬州一带的民歌有关——近现代的扬州民歌大抵表现出江南水乡的柔美情调,而汉魏时代并非如此,这里的民风当年曾经是相当强悍的。

本文刊登于《月读》2024年4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