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野者上,园者次。
按:《茶经》中的“野”字属于一语双关,既表明了茶树的生长环境,也描述了茶树的生长状态。首先,生长在山野中的茶,品质确实更高。野,自然离人生活的环境较远,多是高山幽谷。园,自然离人生活的环境较近,多是低山或坡地。例如武夷山的正岩茶,生长环境就够得上一个“野”字。反过来说半岩茶甚至洲茶,生长环境就只能是“园”了。那么坑涧里的岩茶,品质之高自然也非田地里的茶可比。您一喝便知。
其次,茶树如果能适度野放,成品茶的品质也一定会有提升。笔者曾在福鼎市翁溪村蝦蟆井自然村的山上,看到过一片荒野茶树。翁溪村本就是福鼎白茶的福地,如今白茶当家茶树品种华茶2号(即福鼎大毫茶)就是发源于此。这片荒野茶树林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种下,时至如今,树龄也都有四五十年之久了。后来包产到户,机缘巧合,就荒放在了山上,既没打药,也不修剪,就这么任性地生长。等我看到时,野化了多年的茶树已长到三米多高,很是壮观。这种野化茶因产量极低,一年只在清明前后三天采一次。采下的都是小孩子手掌大小的大叶片。不明就里者以为是夏暑茶,实际上是正儿八经的清明春茶。荒放茶采摘也极困难,用机械您是甭想了。就是熟练的采茶工,站在梯子上忙活半天儿也采不出几斤鲜叶。既费工又稀少,所以行里都称这种白茶为荒野黄金叶。
这种白茶很特别,是独立于银针、牡丹、寿眉常见白茶以外的品类。好在荒野黄金叶小众到几乎不参与流通,所以虽独立于常规白茶也无伤大雅。黄金叶茶汤喝着通透,丝毫不带沉闷的感觉。又因野化多年,汤水里自有一股山野村夫脱离体制后的潇洒气质,绝不只是温顺柔甜的小甜水儿而已。
这种野化茶口感是好,但是产量极低。因此福鼎的一些茶农为了追求产量,会将茶树不断地修剪。这样一来,第二年开春茶树长芽又快又多,但是茶汤口感也就明显单薄了,内行人一般不选。
但是请注意,陆羽所说的“野”是一种对于茶树生长环境与状态的描述,并非是在推崇野生品种的茶叶。现如今不少爱茶人,对于野茶特别感兴趣。不管是绿茶、白茶还是红茶、普洱,只要包装贴上“野茶”的标签,价格马上翻倍,而且也真有人买账。这些卖野茶的商家,利用了当代人对于食品安全的焦虑而已。我曾在滇缅边境地区见过一些野生大茶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