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政德文化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国古代传统政治对官员的道德修为和职业素养的重视。《周礼》作为儒家十三经之一,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系统、完整叙述国家机构设置、职能分工的专书,它详细描述了周朝的官制、礼仪、法律等方面的内容,其所记载礼的体系最为系统,可视为一部记载上古文明的百科全书,蕴含着中国古代最为丰富的政德文化。
谈到中国古代政德文化,《周礼》中考察考核官吏的“六廉”制度是绕不开的一个话题,该制度也是中国政治制度史上首次系统地提出考核和衡量官员的标准。《周礼》中的“六廉”即:廉善、廉能、廉敬、廉正、廉法、廉辨,突出体现了中国古代官吏考课制度中以“德能兼顾,以廉为先”的特点。“六廉”是我国古代对官吏整体素质的内在要求,是中国古代廉政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框架,也是我国政德文化廉政理念遗产中的思想精华。
一、以听官府之六计,弊群吏之治
“廉”是中国古代伦理德目中的重要范畴,历来倍受重视。宋人苏辙说:“唯廉可以服殊俗。”明人王文禄在《廉矩·廉理大统章》中写道:“夫廉也者,约众理而统同之也。”“廉”之本义为“堂屋的侧边”。《仪礼·乡饮酒礼》中有:“设席于堂廉东上。”在本义基础上,“廉”引申出“廉洁”“节俭”“不苟取”等伦理意义。《楚辞·招魂》王逸注有“不受曰廉,不污曰洁”,《淮南子·原道》有“不以奢为乐,不以廉为悲”,《孟子·离娄下》也讲“可以取,可以无取,取伤廉”。《周礼》的“六廉”所强调的“善、能、敬、正、法、辨”,大致构成了中国古代廉政文化的基本内容,标志着中国传统廉政文化的形成。
1.大宰与小宰的职分
周代的国家政权体制是“六官”之制,即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天官的首长称大宰,总领国家政务;副长官称小宰。《天官冢宰·叙官》云:“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为民极。乃立天官冢宰,使帅其属而掌邦治,以佐王均邦国。治官之属:大宰,卿一人。小宰,中大夫二人;宰夫,下大夫四人。”
根据《周礼》的记述,大宰的主要职责是“掌建邦之六典”,即建国安邦的六项措施:治典、教典、礼典、政典、刑典、事典。其中治典的内容是“以经邦国,以治官府,以纪万民”,政典的内容是“以平邦国,以正百官,以均万民”,刑典的内容是“以诘邦国,以刑百官,以纠万民”。“治官府”“正百官”“刑百官”,都是指对政府官员的监督与监察。
《天官冢宰·叙官》云:“小宰之职,掌建邦之宫刑,以治王宫之政令。凡宫之纠禁,掌邦之六典、八法、八则之贰,以逆邦國、都鄙、官府之治。执邦之九贡、九赋、九式之贰,以均财节邦用。”
在《周礼》的政制设计中,冢宰是管理王室内部事务的长官,小宰是冢宰之下的官。从《周礼·天官·小宰》的记述中,可以看出小宰的主要职责是掌管建立有关王宫中官吏的刑法,施行王宫中的政令,纠察一切违反王宫禁令者。也就是说,小宰掌握着宫廷内部的执法纠察,有监察、司法的职能。掌管王国六典、八法、八则的副本,以(辅佐大宰)考核天下各国、王畿、朝廷官府的政事。掌管王国九贡、九赋、九式的副本,以(辅佐大宰)使王国均财节用。因此,小宰主要职责是辅佐大宰,负责维护礼治,约束百官,一切循礼而行,不得越轨。在一些重要场合中代表王权和法律。小宰不仅拥有监察权,而且还拥有审判权,并体现出防与治两手并重的监察特性,这是小宰在职责上区别于一般行政官员的显著之处。
2. “六廉”首次提出了系统考核官吏的思想
《周礼》中的“六廉”不是对官吏的一般性要求,而是指对官吏的考核标准。《说文解字》说:“计,会也,算也。”所谓“听官府之六计,弊群吏之治”,即小宰要集中听取官府中各级官吏的汇报,计算他们的功劳多少,从而达到评断官吏治理好坏的目的。
《周礼·天官冢宰》记载:“(小宰)以听官府之六计,弊群吏之治。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廉法,六曰廉辨。”
这段话翻译成白话就是:小宰的职责是用公平治理官府的六项评断官吏的标准,(辅佐大宰)评断吏治。这六项标准就是:是否廉洁并且善于办事,是否廉洁并且推行政令,是否廉洁并且谨慎勤劳,是否廉洁并且公正客观,是否廉洁并且遵纪守法,是否廉洁并且明辨是非。从西周开始,我国各个朝代都有一套较为严格的考核官吏政绩及其清廉的标准。纵观整个“六廉”,都以廉为基本准则出发,阐述廉的各种表现形式。因此《周礼》强调,“既断以六事,又以廉为本”。所谓“以廉为本”,意指为官者,既要具备能力,又要廉洁,且廉是首要的。
3. “听其情”与“治其吏”
《周礼·天官·小宰》记载:“以听官府之六计,弊群吏之治。”郑玄注云:“听,平治也。”孙诒让正义引惠士奇云:“听其情,君之所以体臣。《韩诗外传》言,人主之疾十有二发,而隔居其一焉,下情不上通谓之隔。《管子》亦言,国有四亡,其二曰塞、曰侵。塞者,下情不上通;侵者,下情上而道止。以叙听其情,则通而不隔,行而不塞,谁得而侵之。”在惠士奇看来,“听其情”是指国家机关上下之间要互通情况,不使资讯阻隔,或者出现以假乱真的现象。孙诒让认为,对“以叙听其情”之注解,郑、惠二人之注解均失之偏颇,正确的理解应该是二者兼而有之,即凡群吏之争讼及以事来咨问请求,亦通谓之情。
“六廉”思想是对源远流长的古代廉政思想和春秋战国时期风起云涌的廉政措施的思考与总结,它的深刻思想内涵,在我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