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人诗云“读书不求官”
作者 王瑞来
发表于 2024年4月

在儒学经典“学而优则仕”的指引下,在士大夫政治形成主宰力量的北宋,读书做官是多数士人的必由之路。不过,同样从这条道路走上仕途的一代文豪苏轼,却发出了“读书不求官”的呼声。其背后当存在社会变化的潜流。

苏轼有首五言诗,是写给他的两个侄子的,诗的开头四句为:

治生不求富,读书不求官。

譬如饮不醉,陶然有余欢。

在这四句中,让我最为瞩目的是“读书不求官”一句。北宋从太宗朝开始扩大科举规模,为了吸引知识精英加入到宋王朝“彀中”,从皇帝开始,便有“书中自有黄金屋”的利益诱导。政坛所呈现的,也是“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苏轼和他的父亲、弟弟也正是通过科举登第走出巴山蜀水,成为士大夫的翘楚。在士大夫政治成为主宰的时代,苏轼走过的道路,可以说是多数士人的必由之路。苏轼是通过读书求得官位而走上仕途的,那么他为什么还告诫他的侄子们“读书不求官”呢?并且,这样的说法,是不是与时代潮流相悖,甚至与儒学经典“学而优则仕”的教诲相违呢?

运用学到的知识参与政治,体现了回馈社会的责任感,这在任何时代都不过时,也没有错。“读书不求官”,苏轼的这种认识看上去与主流认识颇为疏离,其实是折射了时代潜在的变化。

本文刊登于《月读》2024年4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