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源:一生用音符报效祖国
作者 张德强
发表于 2024年4月

提起铁源这个名字,也许很多人会感到陌生,可要说起《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十五的月亮》《望星空》等,这些旋律优美的歌曲,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其实这些作品的曲子,均出自铁源之手。多年来,他创作歌曲、舞曲、戏剧影视音乐等1000多件作品,在全国、全军屡屡获奖。他成名的背后,更有妻子的无私帮助和默默支持。

妻子借钱给他买钢琴

铁源原名石铁源,1932年出生在辽宁大连春柳村,父母都是农民。他刚半岁父亲就不幸因病离世,母亲一直没有再婚,靠在村里开小杂货铺养活全家人。铁源长到上学的年龄,母亲克服困难送他读书,他在学校识字的同时喜欢上了音乐,并学会识谱。

铁源热爱音乐,想买一把小提琴,13岁那年,母亲咬牙给他买了一把。邻居数落道:“一个穷苦孩子,拉小提琴能拉出什么名堂?”这番话刺伤了铁源的自尊心,他发誓要有出息,勤加练习。因为会拉小提琴,铁源23岁进入原沈阳军区前进歌舞团,担任小提琴演奏员。后来单位将他送到沈阳音乐学院深造,跟随苏联小提琴家特拉哈教授学拉小提琴。

铁源毕业后回到前进歌舞团,与团里的女高音独唱演员郑卫民结婚了。那时,铁源想成为闻名全国的小提琴演奏家,拜沈阳音乐学院的闫泰山教授为师。铁源经常去听课,又不能耽误团里的工作,可挤公共汽车很不方便,妻子便将家里的全部积蓄拿出来,又向亲友借了一笔钱,花240元给铁源买了一辆崭新的自行车。

有一天,铁源着急赶路,一边飞快骑车一边在脑子里构思乐谱旋律,结果连人带车摔倒在路上,自行车前轮扭成了麻花状,他只得扛着车往团里赶。妻子看到后吓了一跳,见他没受伤才放下心来。

闫教授鼓励铁源主攻作曲,于是铁源又拜师学习和声、复调、钢琴等课程。铁源学习都是自费,学费成了他不小的经济负担。教授们见铁源学习用功,最后将他的学费全免了。妻子对铁源也非常支持,将不多的工资省出来,让他用于学习。

1960年的一天,教和声的李一贤老师对铁源说:“你学作曲没台钢琴不行。”可是钢琴很贵,铁源根本买不起。李教授惜才,就把自己存的几百元钱借给了铁源。但这些钱远远不够,妻子得知情况后,马上就去娘家借钱。

亲戚说:“铁源还没创作出歌曲,就投入这么大,值得吗?”郑卫民笑着说:“我相信他,他以后創造的价值远远不止一台钢琴钱。”郑卫民借遍娘家所有的亲戚,终于花1400元高高兴兴地为丈夫买回一台东方红牌钢琴。钢琴搬到家,铁源感激得几乎落泪。

此后,铁源开始为歌词谱曲。1964年全军文艺会演,他创作的《鸭绿江之歌》等舞曲、歌曲,获得优秀作品奖。

同年,为配合部队开展的争创先进连队活动,原总政治部文化部发出通知,在全军为《四好歌》征集创作曲谱。铁源也写了一首曲子,被上级选送,但他自己并没抱任何希望。因为全军有那么多著名作曲家,仅本团就报送了6份曲谱,铁源觉得自己一个无名小辈的作品,哪有可能入选?没想到,铁源的作品从400多首曲子中脱颖而出。

1965年元月2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放了铁源谱曲的歌,他觉得太不可思议了。听完歌,他狠狠地掐了自己一把,感觉很疼,才知道这不是做梦。

本文刊登于《恋爱婚姻家庭》2024年4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