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作品、代表作家、从实践中来又与实践融为一体的理论规范,以及半个世纪以来两代以上的读者认可,使当代小小说创作成为一种新时期的重要文学现象。小小说《军神》(毕必成)、《桥》(谈歌)、《刷子李》(冯骥才)、《小岛》(陆颖墨)等先后入选全國统编教材,彰显出一种朝阳文体的底气、分量和立身之本。2018年出版《中国当代小小说大系》(五卷)、2010年小小说纳入鲁迅文学奖的颁奖范围、2008年冯骥才以小小说集获鲁迅文学奖,可视为小小说文体成熟的标志。2021年王奎山被当地政府在县文旅公园矗立起“本土文化名人”雕像,是对小小说作家的文学成就的肯定。2018年由全国小小说学会联盟评选的“改革开放40年:小小说业界40人、40事和100篇小小说经典”活动,对全国小小说领域的发展与繁荣进行了认真梳理和总结,谱写出当代小小说40年来从萌芽、发轫以及成长壮大的波澜壮阔的编年史。这些有标志性的事件等,共同构建和完善了文学谱系中的小小说文体地位,意味着一种崭新的文体开始进入新纪元。
小小说是一种文体创新
任何一个伟大作家乃至不朽作品,只有附丽于某种文体才能彰显其与众不同的独特文学价值。屈原、司马迁、李白、苏东坡、关汉卿、曹雪芹、蒲松龄、鲁迅等,莫不如此。以现实主义写法为主的《诗经》有很长的历史,但是当它后来逐渐淡出时,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楚辞就出现了,就是当一种文体不能满足社会读写需求或者是不能与时代进步合拍的时候,必然会被一种新的文体所替代。再往后的汉乐府像《孔雀东南飞》《木兰辞》等,把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以及叙事功能相融合,又成为一种新的文体,这都是社会文明、历史进步的标记。继而唐诗、宋词过后,从元曲的台上台下互动,百姓参与,叙事文学开始占据文学主流舞台至今,可以说中国古代小说的鼎盛期或成熟期在明代已形成,三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若加上《金瓶梅》、三言二拍以及公案、传奇小说都出现了,或者说白话小说写作,在长、中、短篇小说领域所取得的成就上都达到高峰,清代可圈可点的有一长《红楼梦》一短《聊斋志异》。现当代小说是文坛主流,从文体创新意义上讲,仍然可以看作是一种继承和发展。
从一种新文体的意义上来说,作为小小说读写的人应该是幸运的。我们现在谈别的文体的前世今生,比如诗、散文、长中短篇小说、戏剧等,起码要从几百年乃至上千年前说起,也只能从资料堆里去打捞钩沉,检索梳理。然而小小说是个时代文体,大致只有四十多年的历史,我们中的许多人都是这种新文体的参与者。如果想讨论当代小小说的发展历程及未来走向:论及那些倡导者、编者、作者乃至名篇佳构、重要刊物、重要选本、重要奖项、重要事件以及理论观点等等,差不多都能扳着手指说出个子丑寅卯,因为小小说的读写者们一路走来,这些人和事以及那些经典篇什,大家如家常一般熟悉。小小说写作能使冷清的纯文学与大众保持联系,以极小的篇幅、极短的时间抓住读者。在同样具有思想内涵、艺术品位和智慧含量的前提下,节省阅读时间就是对读者的最大尊重,给读者带来一次哪怕是简单的快乐,也令小小说写作者们乐此不疲。而一次次的快乐叠加起来,为我们的时代和平凡旅途平添了缤纷的色彩。
思想内涵 艺术品位 智慧含量
小小说讲立意,是说应有很高的一个站位,一个很好的视角,会发现问题找准问题。其次要有艺术品位,就是要学会运用小说手段,通过调动所有的小说手段,把发现的问题艺术性地表现出来,伏笔照应、起承转合、留白闲笔、情节设置、人物刻画、语言风格,这些小说手段的得心应手,才能够选择出一个最合适的艺术形式,去反映提出的问题,文字中又会折射出写作者的情怀和境界。其三要特别讲究结尾,小小说和长篇小说的侧重不同,就是更加注重结尾艺术。写20万字你可以重在过程,但在小小说1000多字里只能把重心或爆发力放在结尾,不管是韵味悠长,还是旁逸斜出,或是戛然而止,总得有个说法。所以说小小说的结尾也是最见智慧含量的艺术。
小小说是作者用聪明的办法直接解决顽症的途径。这些灵光闪动的智慧资源蓄存起来,便会催生庸常生活的“技术革新”。他们为读者提供的,是打开困难之门的金钥匙,这是小小说的优势之一。凡生活型的作家,从互补的角度来说,还是要多读书思考来拓展自己的艺术想象力,尽可能营造出更大的文学空间,给生活的真实插上飞翔的翅膀才好。平时读到不少小小说,在主题开掘上也有良好意图,想提出或已经提出了某些方面的问题症结,在表现问题时也能调动一定的艺术技巧进行诠释,但在最后“解决问题”时乏力,多有虎头蛇尾、浅尝辄止之嫌。作者似乎费了很大的劲,却找不到打开困顿之门的钥匙,甚至连藏匿的方向也给不出暗示,消解了读者已被调动的心理期待。
有限的文字,无限的感染力
小小说的剪裁取舍间极有学问,在千把字的篇幅里何处写意、何处泼墨,大有讲究。小小说的语言,是提升艺术品位的至尊法宝。因为小小说是文学入门的一条捷径,从者甚众,多有靠编排故事,且乐此不疲者。殊不知,如此惰性的取巧,难以使小小说表现出多层次的内涵,容易落入通俗文化的简单审美的窠臼,致使作者长期在原地徘徊不前。归根到底,终因过不了语言这一关。那些总在故事叙述上下功夫,在人物肖像上浓墨重彩而不注重删繁就简,不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去发现和深刻体味,除了会让人觉得文学意味少些,也会感到故事的平庸。诗意是作家写作中情绪的自我表达,把骨感的现实或无垠的想象在描述中变得委婉柔韧,所营造的抒情氛围,多呈画面感,有利于读者潜行其中。比喻、象征、照应、通感等手法的运用,突破文字的限制,让叙述鲜活亮丽,联想由此及彼,营造出来的意象飞扬,美感丛生。
文学作品是写作者的精神自传,它所表达的主题旨趣,包括作家的经验和创作灵感的来源,以及所达到的文学成就高度,一是与作家的社会认知、艺术造诣、思想境界等密不可分,二是和写作者生活中经过的、听过的或想象过的事情回环缠绕,相互关联。囿于字数的限制,小小说能否写得内涵丰厚和境界高远呢?作为写作者,都想用极其经济的文字,来传导出无限的艺术感染力,于尺幅之内承载丰厚的题旨。只有精致的语言,才能表达出具有复杂含义的好作品,才能准确地凸现出作者赋予的寓意,才能让人在阅读中产生深层思考。我们总想以少的文字承载大的思想容量和艺术含量,唯有故事简约、描写精准和人物聚焦才能体现出来这一点。
小小说的潜内容
读小小说最怕一览无余,作者把话都说尽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也就会锐减。有人说小小说是“留白的艺术”,这话虽有所偏颇,却也道出了这种文体的特征之一。当代小小说能称为经典的作品,无不隐含着极丰富的潜内容。可以这样说,小小说创作的潜内容匮乏还是充盈,是衡量一个小小说作家精神特质、文学素养的重要标杆。小小说的潜内容,和现实内容一样,都是具体可感的,潜内容涵盖了留白、余音、潜台词和潜意识,是小小说里特殊的精神产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