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象与心象的文脉交织
作者 黄莱笙(中国福建)
发表于 2024年5月

回望七月莲荷

第十届海峡诗会组委会安排我创作一件主题作品。闻名遐迩的海峡诗会前九届曾在福州和台湾轮番举办,主办单位台港文学选刊杂志社决定把这一届跨出到闽江正源头福建省建宁县的田野间举行,邀请两岸一百多位知名诗人、评论家在莲荷盛开最旺的七月,共同来一趟“美丽乡村觅诗行”,莲荷成为此趟觅诗热点。

中国三大名莲湘莲、建莲、宣莲,建宁县是建莲主产地。相关资料记载,早在五代梁龙德初(公元921年),建宁报国寺就已有红花、白花莲塘,台湾肉身佛慈航菩萨是建宁人,13岁起就在这座报国寺带发修行,伴着莲荷受持,佐证了建莲具有一千多年种植历史。清乾隆《建宁县志》亦曰:“建宁秀山丽水,玉润流馨,香泉道道,十里菡萏,极为旖旎。西门外池,玉泉水冷,百口莲池,岁产贡莲千斤,为吾国第一”。《红楼梦》《辞海》等皆有建莲描述。历史上的“贡莲”身份演化成当今国家级“中国建莲之乡”,建宁县已拥有5万亩莲荷,在闽江源净水滋润之中一派“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散落着众多诗意盎然景色,其中,连片漫天的修竹荷苑是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层叠入云的坪上梯田莲海被世界纪录认证(WRCA)官方审核为“世界最大的梯田莲海”。

关于莲荷的植物生长形态,《尔雅》释为,其根藕,其实莲,其茎叶荷。陆机《诗疏》则进一步细细描绘:“其茎为荷。其花未发为菡萏,已发为芙蕖。其实莲。莲之皮青里白,其子菂,菂之壳青肉白,菂内青心为苦薏。花叶常偶生,不偶不生,故根曰藕。节生二茎,一为藕荷,其叶贴水,其下旁行生藕也;一为芰荷,其叶出水,其旁茎生花也。其叶清明后生,五六月开花,花有红、白、粉红三色。花心有黄须,蕊长寸余,须内即莲也。花褪莲房成菂,菂在房如蜂在窠之状。六七月采嫩者生食,脆美。至秋,房枯子黑,其坚如石,谓之石莲子。八九月收之,去黑壳,谓之莲肉。莲尽,握藕食之,藕白有孔、有丝,大者如臂。红花者莲多藕劣,白花者莲少藕佳。花白者香,红者艳。千叶者不结子。”在建宁,莲荷从六月进入佳期,七月怒放,田野诗意最为盎然。

显然,这届海峡诗会主题作品理应命名为《七月莲荷》。

彼岸,台湾地区莲荷实景并不著名,莲荷诗歌却很有品位。我曾经环宝岛云游,东岸的花莲市倒过来念是莲花市,可那地没什么莲荷;高雄莲池塘比较出名,也仅600多亩水面,莲荷只是点缀。上世纪中后期著名的台湾诗人,比如“现代诗”“创世纪”“蓝星”“笠”等聚拢的名家,写莲荷的作品却十分精粹且流传很广。我曾经沉迷于他们的精品阅读,比较熟悉他们的莲荷吟咏方式。

既然是两岸诗人、评论家共聚,为了表达东道主对宝岛来客的尊重,我决定采用集句方式来创作这件主题作品。

集句是中国诗歌创作传统手法,就是从已有的不同诗文中选出句子重新组合成一件新的作品,历史上最早用集句手法的是西晋傅咸《七经诗》,这个手法后来在宋代诗歌创作中盛行起来,当代现代诗创作则比较少见。集句诗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形式,有很高的欣赏性,虽然诗句多为前人之作,但是不同风格的旧句只要被创作者按新的内容布局和意象组合需求重新编排,给人浑然一体的艺术美感,就会耳目一新。

我按照这样的构思,在建宁莲荷田野现场采风,恍惚间诸多台湾诗歌经典句子从云天之上纷纷飘落灵台,让我一气呵成了《七月莲荷》如下:

七月莲荷  七月莲荷

叠如台  合为座

最美丽的时刻

重门却已深锁

众荷喧哗  众荷喧哗

叠远山  合村落

我走了一半又停住

等你轻声唤我

我打闽江源走过

游子的容颜如莲花开落

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  是过客

这件作品布局了三个诗段,第一诗段是特写,对莲荷独体做一个写意;第二诗段拉开一片远景,把人融汇进去;第三诗段升起来,在岁月的空中做一个不舍的咏叹。那些台湾诗歌经典句子似乎认得属于自己的路径,准确地飘落在三个诗段之中。“叠如台,合为座”来自余光中的《咏莲》,“最美丽的时刻,重门却已深锁”来自席慕蓉《莲的心事》,“众荷喧哗”来自洛夫《众荷喧哗》,“我走了一半又停住,等你轻声唤我”也是来自洛夫《众荷喧哗》,“游子的容颜如莲花开落,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过客”来自郑愁予《错误》,“叠远山,合村落”是在修竹荷苑采风时现场景色自己跳进诗中的句子。当然,台湾诗人们的诗句落进此诗时有个别字眼微调,那是为了更好地浑然一体。作曲家很是默契,用了悠扬、回旋且深情的旋律把词意精准地表达出来,《七月莲荷》迅速被传唱,不仅受到诗会参与者认可,而且成为诗会留给建宁县的标志性艺术符号。那场诗会期间,有一回夜酒,我与郑愁予挨坐着把盏,他很认真地赞美《七月莲荷》,说过客的莲花开得另有一番风情,让我感动。

莲荷是最有文化的植物,承载了太多的精神需求。明眼人都看得出,《七月莲荷》卸去了复杂的概念负担,只留下了唯美。其实,没有唠唠叨叨的文化叙述是最富有的文化,没有喋喋不休的思想说明是最深沉的思想。然而,诗歌卸去的会留在散文里,作品唤醒的会弥漫在生活中。

时隔八年,我又去了当年第十届海峡诗会的建莲田野。昔日朋友已远去,莲荷依旧风中摇,村落人家深处居然还有《七月莲荷》唯美的旋律隐隐传来,宛若红酥手拂过我寂寥的胸怀,飘散一缕淡淡的忧伤,缭绕一怀浅浅的禅意。此情此景,让我回望的已不是《七月莲荷》,而是七月莲荷,苍茫岁月里的七月莲荷。

是的,我用一朵七月莲荷去探望往事沧桑里的文学先贤。中国文学是从诗歌开始的,诗歌是从《诗经》开始的,《诗经》里有首《郑风》这样写:“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不见子都,乃见狂且。”说是情爱中的女子约会心上人,看见满池塘的荷花,心房都被点燃了,可心上人偏偏没来,却来了一个小狂徒戏谑她。《诗经》还有好多篇写莲荷的诗歌,多为这类起兴手法,把莲荷置于极其美丽中,引发并反衬不见心爱人儿的失落。而在屈原的诗篇里,莲荷的美丽又被反复渲染了。《离骚》里面有这样的诗句:“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意思是,用莲荷制成美丽的衣裳,美丽的芬芳验证了自己的高洁,表达自己的特立不群。这也是莲荷的起兴应用。到了《汉乐府》,莲荷就不仅仅作为起兴使用了,它开始变成主题内容。《汉乐府》的《江南》是古诗中的名篇,描述了莲荷生活:“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这首诗的意思是说,江南的莲花开了,一眼望不到边际,东南西北无边无际的荷叶里,泛舟的男女在寻觅爱情。“鱼戏”就是男欢女爱的暗喻,莲荷在这里成为情欲的化身。这种莲荷情境,已经不是美丽的引子了,而成了美丽自身,莲荷成为美丽生活。唐代很多著名诗人描绘莲荷品性,白居易《浔阳三题·东林寺白莲》写道“白日发光彩,清飆散芳馨。”孟浩然《题大禹寺义公禅房》则说“看取莲花净,应知不染心。”宋代,周敦颐《爱莲说》用散文手法直叙莲荷品格:“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下人们明白了,莲荷长于淤泥,亭亭玉立,花艳其上,高洁至圣,让人自惭形秽。莲荷之美,乃菊花牡丹等不可比拟,以花中君子的品行直抵唯美境界。这是一种高洁而孤傲的唯美,从屈原到周敦颐,从诗歌到散文,代代文学先贤都有深刻的揭示。

是的,我用一朵七月莲荷去感知炎凉世态的净土灵性。李白自号“青莲居士”,莲荷加持他的一生得以在炎凉坎坷之中本色不改,他在《僧伽歌》中说:“戒得长天秋月明,心如世上青莲色。”其实就是以莲荷借喻人品洁净的自性。在佛文化中,莲荷是标志性圣物,从佛祖诞生伊始就形成这个定位。《无量寿经》记载:佛入世行七步,步步生莲。佛陀之后,佛家传教说法便以莲花坐姿开示。

本文刊登于《台港文学选刊》2024年2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