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加强文物保护与利用,需从哪些方面着手?如何更好地推进文物数字化工作?怎样为非遗保护与传承赋能?出台《博物馆法》的迫切性在哪儿?提升全民美育有哪几个要点……这一系列的热点问题都引起了不少代表委员们的关注,他们积极发声,持续为文化艺术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文物保护
活化利用焕发新光彩
李群(全国政协常委、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
加强文物系统性保护和合理利用
2024年我们将着力办好几件大事,切实加强文物系统性保护和合理利用。一是健全文物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国家文物局将全力配合文物保护法修改,积极参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法和相关条例制定修订工作,有序推进长城、大运河、红色文化资源等法规建设,筑牢文物“应保尽保”法治屏障。
二是完善文物保护管理机制。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建立国家不可移动文物资源总目录,完善不可移动文物认定公布机制。实施好文物保护前置机制,推动地上文物“先调查、后建设”、地下文物“先考古、后出让”的制度设计落实落细。构建国家文物督察制度,完善文物安全长效机制,织密文物保护的“安全网”。
三是提高文物合理利用水平。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馆,构建中华文明展览展示体系,优化免费开放服务措施,深化馆校合作机制。健全国家文物鉴定体系,促进民间收藏和文物市场有序发展。编制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专项规划,实施一批革命文物连片保护和整体展示重大项目。
汪万福(全国人大代表、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部副部长):
加强文物数字化标准建设
文物数字化是对文物进行全息记录的基础性工作,在实施文化数字化过程中,各级各类文博机构积攒了海量的文物数字资源数据,也建成了众多的数据库或媒资库。但这些文物数字资源由于缺乏统一的数字化标准,形成众多“数据孤岛”,导致行业内分散的数字资源无法互联互通、全面共享,造成人力、财力及数字资源的浪费,致使文物数字化工作无法规范、科学开展。
为破解“数据孤岛”,进一步加强文物数字化标准建设与资源共享,建议加强文物数字化标准建设,从国家层面规范文物数字化标准体系,将文物数字化工作从采集、整理、存储、加工、使用全流程纳入标准规范,从而形成标准的文物数字资源。
同时,促进文物数字资源共享,强化文物资源、数据、信息开放共享和开发应用,提高行业领域内数字资源的交互性,实现文物可公开数据的资源共享,为文物数字化保护研究提供便捷高效服务,从而促进我国文物数字化行业创新性与可持续性发展,以适应新时代文物数字化保护工作需求。
文博事业
法律制度多层面推进
王春法(全国人大代表、国家博物馆馆长):
建议尽快出台《博物馆法》
我国尚没有颁布专门性的博物馆法律,仅有《博物馆条例》作为法律依据,不仅法律效力层级低,而且已出台将近10年未作修改,许多规范既不符合博物馆发展实际情况,也与中央最新部署要求有差距,不能满足博物馆事业飞速发展的现实需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