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王羊羽 整理/本刊记者 赵玉国
我在大学读的是古书画鉴定专业,那时对纸本身还没有产生特别的感情。后来,在学习中我慢慢发现,纸张鉴定对于书画鉴定有重要的辅助作用,抓住纸上的一些蛛丝马迹,常常能够获得意想不到的结果。
而真正对纸进行深入研究,是在2012年我开始专注于名人信札收藏之后。选择收藏信札,一是限于当时的经济条件,二是因为信札作伪远没有书画那么猖獗,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信札对纸的要求更高,增加了作伪的难度。所以从那时起,我在收藏信札的同时,对笺纸也产生了浓厚兴趣。

王羊羽
信札收藏家
书画鉴定专业人士
百牍千函斋主人
2023年是其收藏信札十年整,“鱼雁鳞鸿——百牍千函斋名人手札展”在北京嘉德艺术中心举行。作为一位80后,王羊羽对于名人信札收藏有着自身定位和取舍标准。
没有以前讲究了
以往,如果有人向书画家求购墨宝,都会自己买纸送上门,纸上贴个标签,注明上款人信息。如果求画者对书画家的用纸习惯不了解,很可能会影响艺术家的创作。比如给齐白石送上一张熟宣纸,那么对于其大写意创作来说肯定是有制约的。所以,了解书画家用纸,有时候在鉴定时会出奇效。
我曾在一位藏友处见到一册民国北京某南纸店的纸品样本,每种纸裁成小条,装订成册,其中的许多品种现在已经无处可寻了。曾经的文人雅士写信,大多不会用普通白纸,而会选择专门的信笺。信笺有很多样式,当时很多画家都给南纸店画过笺纸样稿,南纸店根据样稿雕版。过去文人墨客对于做笺纸制作的参与程度非常高,并且每一步都是纯手工完成的。现在做纯手工笺纸的店铺非常少,即便有也没那么讲究了。究其原因,主要还是现在用纸的人没以前讲究了。
为什么这么说?举个例子,拿装裱来说,现在的裱画店是不是常出现这么一种情况,有人拿着一张画去装裱,很多情况下会问:“明天能裱好吗?着急!”在这种快节奏的消费情况下,很多装裱原有的细节一定会消失。真正的手工装裱,一个流程下来怎么也得十几天,再快也需要一周。而机器装裱提升了速度,但对于材料的要求则下降明显。没人提要求了,经营者为什么还要讲究?笺纸也是如此,现在很少有人写信了,为什么还讲究信纸呢?从这个角度看,一些手艺只有回归到原有的功能上,才是对文化最好的保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