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楼业偏爱天津法租界
作者 史宏伟 赵志丹 赵宇轩
发表于 2024年5月
天津法租界一角
天津法租界中法银行外景

天津作为清晚期直隶总督的驻地及“洋务运动”主要基地,优越的地理位置与繁荣的经济引起了外国列强的窥视,以至于英国在中英《北京条约》中特别要求天津开埠通商。随后,英、法、美、德、意、俄、日、奥、比等九国相继通过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协议在天津设立租界,总面积约为天津老城面积的八倍。自此,天津成为国内拥有租界数量最多的城市,并逐步发展成近代殖民政治、经济、文化的聚合地,更是在民国中后期发展成为我国北方最大的金融商贸中心。

东方“小巴黎”

天津法租界,作为法国在我国开设的四个租界(另外三个位于上海、广州、汉口)之一,同时也是天津设立的第二个租界,其在天津租界史中占有特殊地位。1861年,法国参赞哥士奇与清廷三口通商大臣崇厚订立《天津紫竹林法国租地条款》,租地约3 6 0亩用于设立法租界。最初,法国政府并未重视天津法租界也未开发建设,甚至一度将租界的管理机构设在英租界内。随着租界内土地价格的疯涨,法租界才逐步兴建并先后进行两次扩张侵占,最终使得租界面积扩充到2 3 6 0余亩。其中,第一次扩张发生于19 0 0 年,向西扩展到墙子河;第二次发生于1916年,向外扩展至老西开。民国初期,法租界开始大兴土木,陆续兴建有天津劝业场、天祥商场、泰康商场等大型商场,并吸引了浙江兴业银行、东方汇理商业银行、中法实业银行、万国储蓄会、中法储蓄会等70多家银行和50多家银号前来经营,租界内的商业、宗教、文化等均快速发展。

至民国中期,法租界不仅拥有天津半数以上电影院、2 0余家西装店、70余家绸缎庄、50余家鞋帽店及十余家著名饭店,还拥有天主教西开总堂、西开若瑟天主堂、天主教紫竹林圣路易堂、卫理公会维斯理堂、伦敦会海大道教堂等众多教堂,以及《大公报》《益世报》等2 0 多家报社,形成了以劝业场为中心的新的天津商业中心,正式超越英租界成为天津九个租界中最繁华的租界,并享有“小巴黎”的美誉。

法租界内繁荣的景象及良好的文化氛围,吸引了大批官僚军阀富商来此居住、消費、娱乐,同时也引起了诸多作家的关注。其中著名作家曹禺以法租界“惠中饭店”为背景创作出戏剧《日出》,而曾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日本小说家谷崎润一郎,更是以法租界为背景创作出小说《一个漂泊者的身影》(又称《年轻人的情事》),进一步提升了天津法租界在国际上的声誉。

本文刊登于《中国收藏》2024年4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