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独家专访奉贤区博物馆馆长张雪松 中小博物馆这样走出差异化
作者 陈曦
发表于 2024年5月
张雪松 奉贤区博物馆馆长

在有着“上海之鱼”美称的上海奉贤区金海湖畔,坐落着奉贤区博物馆新馆的三座建筑,俯瞰仿佛“大珠小珠落玉盘”般灵动。日前,在博物馆二层展厅内,一间全透明的“修复室”吸引了观众的目光,几位油画修复师正在一件老旧、皴裂的大幅油画前忙碌着,不时拿起各种高精仪器对画作进行检测、记录。

与此同时,这里还展出了不少曾出现在课本上的“名场面”——罗工柳的《地道战》、刘耀真的《刘胡兰》、俞云阶的《吾土吾民》、刘海粟的《打铁》……来自国家博物馆、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上海油画雕塑院、刘海粟美術馆等机构的2 0余件红色经典油画汇聚一堂。它们不仅唤醒了观众脑海中的红色记忆,也展现了近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油画保护与修复的光辉成果。

2019年5月16日,奉贤区博物馆新馆正式开馆。

这场“修复日记I I ——永不褪色的红”红色经典油画回顾与修复科技展,正是奉贤区博物馆今春呈现给观众的一大“新玩法”。不过,这只是近年来在该馆上演的亮眼活动之一,作为一家新馆,其此前还推出了“雍正故宫文物大展”“古蜀之光——三星堆·金沙遗址出土文物大展”“丹甲青文——中国汉字文物精华展”等重量级大展。值得一说的是,截至2022年底,上海市已有大大小小的博物馆159家,但奉贤区博物馆总能稳居区级博物馆排行榜前列,成为沪上一处亮眼的文化地标。

这座规模不大的区级博物馆,距市中心四五十公里,正式开馆才5 年,藏品不足万件,却能与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等重要文博机构携手办展,吸引数十万观众一再前来打卡……它,到底有什么“魔力”?

日前,《中国收藏》杂志记者独家专访了上海市政协委员、奉贤区博物馆馆长张雪松。自2 0 世纪9 0 年代一头扎进博物馆工作中,张雪松近3 0年来见证着曾经那座“无人知晓”的奉贤区博物馆,逐渐演变为一个“开放、阳光、温度”的文化会客厅。

对标一级博物馆

1 9 5 8 年,原为江苏省管辖的奉贤县被划归上海市,成立奉贤区。奉贤区博物馆也于次年经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批准建立。可没过多久,博物馆经营难以为继,被文化馆合并,直到19 9 4年才重新恢复建制。据张雪松回忆,曾经有一二十年的时间,奉贤区博物馆馆址一直在迁移变动,场地、资源也很有限,处于一段“晃晃悠悠”的过渡时期。“每当有外来游客询问‘奉贤区博物馆在哪儿’,本地群众甚至连出租车司机都答不上来。奉贤在当时的确很缺乏一座固定的、完整的、能对外展示区域历史文化的博物馆。”张雪松说道。

近几年,上海着力建设五大新城,奉贤新城也是其中之一,进入了发展快车道。2 017年,奉贤区博物馆迎来了重要节点——新馆立项,在金海湖畔启动建设,占地面积约2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6万平方米。整体建筑由日本新生代建筑师藤本壮介设计,兼具当代建筑的时尚感和江南文化的韵味,由紫铜格栅和玻璃幕墙构成的外立面与周遭环境和谐统一。

馆内设施则严格按照文物保护标准配备了恒温恒湿系统,这不仅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也离不开张雪松及博物馆团队从动工开始的全程参与。在张雪松看来,博物馆不同于一般性建筑,要达到使用标准必须做好充分的前期准备工作,而奉贤区所处的海洋性气候也对文物保护提出了特殊的要求。

“当时建设方见到我们就‘头痛’,但如果有些关键问题我们不去‘争一争’的话,在今后的运营中可能会遇到一些瓶颈或阻碍。比如说临展厅如果没能按照一级博物馆的要求建设,那么像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等机构的重要文物是不可能来这里展出的。

本文刊登于《中国收藏》2024年4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