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自伤竟然是源于童年创伤?

某大学的咨询室里,坐着一位痛苦的女孩A。她上周发现,男友背着自己立单身人设,和好几个女孩暧昧不清。她震惊而愤怒,和他大吵一架后提了分手,但没过几天却又想求他复合。她的理智“骂”她,她的朋友们劝阻她,她在痛苦中不知所措,最后拿起刀划伤了自己的手腕。得知情况后,朋友们劝A来了咨询室。
“他伤害了我,我理智上觉得应该不能再找他了,甚至最好‘报复’回去,我的朋友们也这么说。可是我做不到啊,我就是没办法,一看到、想到和他有关的东西我就难受,不知道怎么办……老师,我这是怎么了?”
不想自杀,但想自伤
A的朋友们很担心她会想不开自杀,哪怕A再三解释说自己不会,朋友们还是不太相信:你都割伤自己了,这还不是想自杀?
其实,很多故意的自伤行为,确实没有明确的自杀意图,对身体的损伤程度也较轻,这些行为被称为“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后文将简称为“自伤”)。自伤的形式除了常见的割伤自己,还可能有扎伤自己、抓伤自己、咬伤自己、打自己、撞墙、烫伤自己、吃少量有毒有害的东西等,但不包含文身、打耳洞等这些已经被社会接受、认为是非自伤的行为。
虽然尚未有大规模的流行病调查研究,但一篇发表于2023年的综述文章总结了我国数百项小规模研究,发现我国学生中,自伤行为的终身检出率约为0.4%~47.3%,其中女生的比例略微高于男生。
是什么导致了自伤?
A的自伤行为,乍一看当然是因为前男友的背叛。但并不是所有经历背叛的人都会有这样的反应,A的朋友就说,“如果我男朋友敢这么做,我一定揍他一顿”,或者“扔掉这种垃圾我开心都来不及,怎么会为他伤害自己呢?”根据应激-易感模型,前男友的背叛是一个外在应激源,但不同人的内在易感性不同,面对同一个应激源时,也就会有不同的反应。

登录后获取阅读权限
去登录
本文刊登于《心理与健康》2024年5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