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51年,美国著名心理治疗师维吉尼亚·萨提亚在给一位患有精神分裂症的少女进行治疗时意外发现,少女的父母会极大地干扰治疗过程。在对这种现象进行持续研究后,她提出了家庭影响理论,即“萨提亚沟通理论”,原生家庭对人的影响在心理学领域开始得到重视。
萨提亚提出,“原生家庭”指的是由父母构建起的家庭,并且家庭中儿子或女儿没有组成新的家庭,这样的家庭环境被泛指为原生家庭。区别于个体成年后组建的新生家庭,原生家庭是一个人情感成长、经验学习的最初场域,是塑造人类个体自我意识和人格养成的关键制约要素之一,在这个环境中,个体开始最初的生理、心理、情绪情感层面的学习。
家庭代际传承理论的创始人莫瑞·鲍文提出:“一个核心家庭的情感过程不是一个特定的家庭所独有的,任何一个家庭的情感过程都是从上一代或上几代传递过来的”,原生家庭内部各成员所拥有的文化素养、行为习惯、生活态度、思想境界以及性格气质等内容都无时无刻不在通过原生家庭内部的共振和弥散来影响着一个人的人生价值取向。
那么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怎样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种联系又如何影响他的一生?一个人该从哪些方面认识自己原生家庭的影响,才不至于将原生家庭一些负面的元素带到日常生活中去?如何在继承原生家庭文化的同时超越原生家庭,获得成长?为此,我们专访了两位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领域的专家:
陈向一 华中科技大学深圳协和医院精神科原主任、教授、主任医师。专业领域:家庭治疗、神经症、适应障碍等。
沈家宏 广州中医药大学硕士生导师、
家庭治疗师、精神科副主任医师。专业领域:家庭治疗、情感与婚姻问题、儿童青少年行为问题,尤其是网络游戏成瘾与厌学拒学问题的心理干预。
第一部分 原生家庭之“罪”,谁之过?
本刊编辑:在心理治疗领域有多种理论流派,不同理论视角下怎么理解家庭影响人的一生?
● 沈家宏:系统理论认为,世界是由系统组成的,世间万物没有独立的存在,所有的存在于都在系统之中。家庭也不例外。我们每个人都存在家庭系统之中,我们每个人都在家庭中出生,这个家庭我们称之为原生家庭。
系统观认为,原生家庭系统中的成员彼此影响,彼此作用,这些影响与作用会决定一个人的成长状态。而且,对于个体成长而言,发生越早的事件,对他后来的成长影响就越大。
“三岁看大”和“七岁看老”就是我们祖先对这个部分的真知灼见。我们的祖先通过对一个人成长的观察,总结出早年成长经历对一个人后来人生影响的重要性。
他们发现看一个人三岁是什么样,就可以判断他长大后是什么样;看一个人七岁是什么样,就可以判断他到老的时候是什么样。
祖先的经验告诉我们一个人七岁之前的重要性。我们知道,在七岁之前,我们还在学龄前,还在我们的原生家庭里,这无疑是告诉我们,我们在进入正式的学校的社会化之前的原生家庭的经历,会影响我们一生。
精神分析学说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一个人的人格结构在3-5岁时完成,弗洛伊德把这个时期称为俄狄浦斯期,也就是说,一个人的人格结构在六岁之前完成,这和我们文化里所认为的七岁定终身的观点有些类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