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自己的“无聊”

你经常觉得无聊吗?
感到无聊的时候,你会做些什么?很多人会通过刷手机短视频的方式来消除无聊感。可结果往往是,无聊的感受并没有被刷手机消除,反而在各种信息的刺激下感到越来越空虚,越来越无聊。
他们不甘心地丢下手机,但此时心中无聊的缺口已经非常大了,总觉得还是要做点什么才能结束这一天,于是又开始熬夜。
心理学研究发现,无聊是诸多成瘾行为的触发情境之一,使人陷入上瘾的恶性循环之中。
生活中,几乎人人都会感到无聊,遭受过无聊的折磨,但有些人掉进了恶性循环,有些人则没有。那么,从心理学的视角出发,我们该怎样读懂自己的无聊,继而解决它呢?
认识“无聊”
什么是无聊?
林俊杰在《无聊》一歌中这样唱道:“没事做就会无聊,没有地方动手动脚……这下整个人都快要疯掉……”歌词对无聊的解释比较符合大多数人的通俗认知—— 无聊就是没事做。
其实歌词说了三方面的内容:一是无聊的原因是“没事做”;二是无聊的状态表现为“闷”;三是无聊的消极结果为“快疯掉”。
丹克特(2005)用更专业的心理学词语汇总,即得出无聊的心理学释义:一种不愉快、缺乏刺激和低度生理唤醒的心理体验或情绪状态。
从主观、客观两个方面理解无聊的概念,可将其分为两类:一是主观意识到的无聊:指由于个体缺乏目标、意义感、自我价值感等,导致其感到空虚、迷茫、无助,属于自我关系状态的无聊;二是客观环境导致的无聊:指环境单调、缺乏刺激、缺乏互动时,个体感到的厌倦、乏味、无所事事,属于自我与环境关系状态的无聊。
为什么我们会感到“无聊”?
这里,我们从无聊的分类出发,分析个体感到无聊的原因:
自我内部的不和谐
※ 认知和情绪调动水平低,无聊感产生
比如觉醒度低(觉醒度指个体与外界环境互动的程度)和难以集中注意力都属于调动水平低的范畴。

登录后获取阅读权限
去登录
本文刊登于《心理与健康》2024年5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