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润心
作者 李洋
发表于 2024年5月

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着古代人民对生活、工作的思想理念,具有显著的心理健康指导作用,是宝贵的心理健康教育材料。将传统文化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有助于青少年塑造健康品格。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我国心理学者就开始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本土化的探索。当前,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已由过去对“病理式”心理问题研究为主,转为对“积极丰盈”心理塑造的探索为主,这就需要我们将符合世界潮流的积极心理教育理念与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结合,依靠具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带领青少年健康、茁壮成长。

传统文化中的哪些理念,有助于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

在中学阶段,青少年积极心理的培养十分重要。拥有积极心理的青少年能拥有积极的心理特征,如克服困难的意志、积极的人际关系、解决问题的能力、爱的能力……积极的心理品质也会使青少年做出更多利他行为,对待他人宽容,表现出更多责任感。

那么,传统文化中的哪些理念,有助于培养青少年积极的心理品质呢?

● 过犹不及

“过犹不及”是孔子的一个重要思想,它作为成语被广泛应用至今,

以告诫过分、过头的人和事,鼓励“度”的掌握。“过犹不及”是非常重要的修身之道,在“度”的背后本质上强调的是一种对自我的“节制”。

这与积极心理学家所提出的“节制”这一美德不谋而合,他们将“节制”概括为“自我控制”“谨慎、小心”“谦虚”等表现。

由于身心发展不成熟,青少年普遍存在自制力缺乏的问题。加上学习压力较大,很容易控制不住自己,导致在课堂上搞破坏、写作业拖拉、学习的时候想玩手机、迟到早退等等。

我们可以将“过犹不及”“自制力”“自控”这样的理念通过各种教育活动渗透在学生的生活中,鼓励他们在一言一行上尽力做到自律和自我约束。

本文刊登于《心理与健康》2024年5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