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催婚的策略
作者 贺琼
发表于 2024年5月

近期频频收到读者关于“催婚”的私信:

“平时给父母打电话,三句不离:最近找对象了吗?有合适的对象能带回家过年吗?”

“这又快过年了,我是真不想回家,想到亲戚们都会问我的感情状态就觉得好烦。”

“我女儿今年35岁了,有什么办法能让我女儿主动找对象,哪怕新认识点人也好。”

“我被催得实在扛不住了,求点有效的应对办法,能直接用的干货!跪谢。”

针对大家提出的问题,我为大家剖析催婚者与被催婚者之间矛盾的由来,并给双方提供了一份合作指南。

催婚者与被催婚者之间矛盾的由来

◆ 两代人对婚姻的期待不同

一般来说,长辈对婚姻的要求,是一种结构完整但功能不需要太完善的家庭,如到了某个年龄就应该恋爱和婚育,一个理想的三口之家的蓝图。而他们并不那么注重家庭的功能,比如夫妻是否恩爱、相处愉快。而大多数的中青年人更注重家庭的功能, 双方是否三观一致,对方是否尊重和关心我等心理需求排在完整的家庭结构之前。所以,当下社会中出现了晚婚晚育、未婚未育或是分居/离婚等不同婚姻形态。

◆ 长辈“追”— 晚辈“逃”,恶性的互动循环

在催婚与被催婚的两代人之间,大多数被催婚的晚辈觉得跟长辈沟通比较麻烦,通常选择“报喜不报忧”,只重结果忽略过程。而长辈不了解过程,对晚辈是否能尽快找到对象感到不确定与焦虑时,就容易采用一些不恰当的方式“催婚”,比如,只谈结婚的话题、强迫孩子去相亲、未经同意擅自把孩子的微信/电话告诉中间人等等。

这些方式令晚辈感到不适,从而更不愿意将自己找对象的情况跟长辈沟通。双方陷入长辈“追”与晚辈“逃”的恶性互动循环。这种关系的长期紧张,会给双方带来心理压力,甚至引起抑郁、焦虑等情绪障碍问题。

◆ “催婚”背后可能是家庭模式的代际“创伤”

这里谈到的家庭代际“创伤”指家庭中的一些不良互动、养育模式,以“症状”的方式进行传递,并且是以一种跟上一代家庭“相似”或“相反”方式进行的某种重复的命运轮回。

比如,经历过原生家庭中的暴力行为,在今后组建家庭时,有的人会不自觉认同“施暴者”,受到压力刺激时,下意识也采用粗暴的方式对待伴侣;也有一些人会同情原生家庭中的“受害者”,害怕人际关系冲突,习惯当个“老好人”,对伴侣、家人过度顺从,难以表达自己的需求,甚至回避进入亲密关系。

本文刊登于《心理与健康》2024年5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