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塔西佗;奥古斯都;图拉真;哈德良;元首统治
DOI: 10.16758/j.cnki.1004-9371.2024.02.002
塔西佗(Tacitus,约56—120)的《编年史》(Annals)所记罗马帝国(Roman Empire)早期历史始自提比略(Tiberius,14—37年在位)继位为帝而非奥古斯都(Augustus,前63—14)开创元首政治。因此后世研究塔西佗对元首政治的认识便不得不依赖该书第一卷第九至十章中对奥古斯都执政生涯的概述。塞姆(R. Syme)认为将奥古斯都统治概要分为正反两部分并不完全是塔西佗自己的创意,卡西乌斯·狄奥(Cassius Dio,150—235)和塔西佗可以追溯到一个共同的起源,即在提比略去世后,一位罗马作家创作的兼顾正反两方面的讣告(the two-faced and contrasted necrology)。1古德伊尔(F. R. D. Goodyear)对这一假说作出了回应,他认为兼顾正反两方的评述取代传统的颂词这一构想可能是塔西佗自己的创意。但毋庸置疑他在内容上借鉴了早期的材料,第九章的内容很可能借鉴自一位或多位早期历史学家的总结,第十章的材料选择和呈现很可能是塔西佗独自完成的,并且该章中充满敌意的评述与公元一世纪盛行的正面评价形成了鲜明对比。2然而在笔者看来,西方史家过于拘泥奥古斯都统治概要的体例起源和史料来源,从而忽视了塔西佗本人对罗马政治现状的反思。1因此笔者将在既有研究基础上对《编年史》相关文本进行解读,进而考察塔西佗晚年的政治环境,以期探究出塔西佗的政治理念。
一、塔西佗对奥古斯都的正面评述
塔西佗在其《编年史》第九章开篇指出:
后来人们对奥古斯都本人进行了很多讨论,大多数人都对那些无关紧要的事情感到惊讶:他第一次取得统帅权的日子和他去世的日子是相同的;他和他的父亲盖乌斯·奥克塔维乌斯(Gaius Octavius,前1世纪人)死在诺拉(Nola)的同一所房子的同一间屋子里。同样为人称道的是他担任执政官一职的次数,这与瓦莱里乌斯·考尔乌斯(Valerius Corvus,约前370—前270)和盖乌斯·马略(Gaius Marius,前157—前86)二人担任执政官一职的次数总和相等,他三十七年来从未间断过的保民官权,他获得过21次的最高统帅衔,以及他的其他荣誉(多次获得的或新设立的)。2
从表面上看,塔西佗简单地转述了一些关于奥古斯都的逸闻趣事以及他生前所获得的荣誉(包含具有共和国先例的和出于统治需要新设立的头衔),但实际上意在表明出身低贱的奥古斯都垄断了罗马的职权和荣誉,进而揭露奥古斯都的元首统治实质上是披着共和外衣的君主专制。3
随后塔西佗指出:“然而,那些富有洞察力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去颂扬或责难他。”4对于前者,塔西佗指出:
根据一些人的说法,“对父亲(即恺撒)的虔敬和共和国的困境——当时共和国正处于法纪废弛的状态——驱使他发动了内战,而人们在发动或进行内战时是不能考虑手段问题的。为了惩罚刺杀他父亲的凶手,他向安东尼和雷必达(Lepidus,约前89—前12)作出了许多让步。当雷必达年老体衰、心灰意懒,且安东尼沉湎酒色的时候,对于这个陷于混乱的国家来说,唯一的补救办法就是由一个人来全权统治。5

公元前44年,独裁者恺撒在元老院遇刺身亡,罗马随即陷入混乱。正是在这种历史语境中,奥古斯都声称:“十九岁时,我用私人财产自行组建军队,并用它恢复了为派系势力主宰的共和国的自由。”6为了确保这一伟大目标,尚未获得奥古斯都称号的屋大维(Octavianus)不得不成為罗马的领袖。
在为屋大维的战争行为辩护后,塔西陀开始颂扬奥古斯都的元首统治:
然而,它既不是国王统治,也不是独裁统治,而是以元首的名义管理共和国。帝国的藩篱是大洋或遥远的河流。军团、行省、舰队、乃至一切事物都是相互关联的。公民之间有法律,盟友之间相互克制。罗马城本身被装点得极为壮丽豪华。使用武力解决问题的情况极少,即便有也仅仅是为了确保和平。1
正如《奥古斯都功德碑》(Res Gestae Divi Augustus)所述,奥古斯都没有接受独裁官和任何违背祖先传统的职权。2但以元首的名义管理共和国(principis nomine constitutam rem publicam)这一表述暗示奥古斯都继续履行“管理共和国的三巨头”(triumvir rei publicae constituendae)的职权。3显然在塔西佗看来,尽管奥古斯都恢复了一些共和传统,但他实质上仍拥有与三巨头相同的权力。4
公元前27年,元老院与奥古斯都达成和解,并将罗马帝国划分为皇帝行省和元老院行省,皇帝行省由元首亲自或通过下属管理,元老院行省由通过抽签任命的前任执政官和前任大法官管理。
其中皇帝行省涵盖了帝国军事力量最强的领土(此时埃及属于奥古斯都的直属领地)和大部分军团。但奥古斯都并没有占有所有军团,伊吕利库姆、马其顿和阿非利加3个元老院行省的总督仍旧握有军权。8此外,奥古斯都重组舰队后,舰队长官要么出自骑士阶层,要么出自皇帝的被释奴,从而确保皇帝对舰队的控制。9通过这些方式,奥古斯都成功地使自己免受挑战,而无需采取更明显的专制措施,例如正式剥夺执政官在行省行使统帅权的能力,或继续亲自任命总督。10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罗马帝国的扩张,罗马军团在各省的分布也相应地发生了改变,以提比略时期的分布为例(笔者认为,这在很大程度上与奥古斯都执政晚期的军团分布相吻合)。11

可见随着元首制的发展和帝国版图的变迁,“军团、省份和舰队”亦更进一步地整合到奥古斯都及其继承人的手中,从而有效地防控将领们在任何特定地区的野心。1
新秩序在各行省颇受欢迎,相较于共和国晚期的暴力和徇私,不管是在行省还是盟邦,敲诈勒索都受到了严厉的审查,总督们亦被警告不得贪得无厌,因为行省和盟邦的繁荣已成为奥古斯都和被统治者的共同利益。2最终,在经历了一个世纪的内乱后,奥古斯都确立了罗马的和平与繁荣。
简而言之,正如洛德(L. E. Lord)所指出的那样,塔西佗对奥古斯都的正面评述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称颂,而是对1世纪前后盛行的辩解和赞美的一种复述。3但这并不意味着塔西佗认可这些说法,通过与《奥古斯都功德碑》进行比对,可以发现塔西佗的措辞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奥古斯都的政治宣传。即便如此,塔西佗也没有隐瞒这样一个事实:尽管奥古斯都的所作所为实质上是为了确保他的独裁统治,但他的确恢复了罗马的和平与秩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