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德维希二世名号和东法兰克政治变迁
作者 许泽镔 王晋新
发表于 2024年4月

关键词:路德维希二世;名号;德意志;中古政治

DOI: 10.16758/j.cnki.1004-9371.2024.02.004

中古欧洲名号是地权文书等史料中的头衔书写格式,表明了统治者权力对应的政治身份。“名号也是中古宪政史研究的重要内容。特定名号的采用不仅反映了政治现实,更是统治者对其政治合法性的表达。”1东法兰克(Ostfrankenreich)国王路德维希二世(Ludwig II,806—876)是德国史著作经常提及的重要开篇人物之一。学术界对路德维希二世名号自我表达的研究者以布鲁尔(Carlrichard Brühl)为代表。在《德国-法国:两个民族的诞生》(Deutschland - Frankreich. Die Geburt zweier Völker)中,他主张使用“东法兰克的路德维希二世”称号;其研究折射出学术界对中古早期政权形态认知的变迁。2对路德维希二世名号的其他表达则反映出不同的认知,其中以扎切克(Heinz Zatschek)为代表的学者在研究中使用“德意志路德维希”这种具有近代德意志国族特性认定的称号,使路德维希二世化为德国国家统一形态和权力的象征。3德国人在早期历史书写中构建德意志国家形态的特殊情结,1也引起了国内学者的注意。林纯洁在《德意志之名:德国国名的起源与国号的演变》中,从国名(Staatsname)和国号(Staatsbezeichnung)的角度对德意志国家形態起源和变迁进行了整体的梳理。2但中世纪早期是一个特殊论域,德意志国别史角度的研究带来启迪的同时也存在限制,9世纪历史应该在一种符合法兰克政治逻辑的中古早期国家论和政治形态模型的基础上展开研究。因此,笔者拟以路德维希二世名号为研究对象,探讨其不同层次名号在不同阶段反映的政治变迁和国家想象。

一、“巴伐利亚国王”

路德维希的德语写法“Ludwig”最近似其名字的中古书写形式,因此笔者以“路德维希”为主要中文译名。3该名源于古高地德语“Hludwig”,第一个构词元素“(h)lud”意为“大声”,第二个构词元素“wig”则意为战斗。4他与法兰克先祖克洛维一世(Chlodwig I,约481—511年在位)同名,也显示出对法兰克人尚武传统的继承。路德维希二世所获得的第一个头衔是巴伐利亚(Bavaria)国王。本文使用的法定名号主要来源于《帝国御制》(Ordinatio imperii)和巴伐利亚的《弗赖辛主教区文书》(Hochstift Freising Literalien)中的记载。加洛林皇帝虔诚者路易在817年的《帝国御制》中将部分王国划分给罗泰尔(Lothar,817—838年在位)、丕平(Peppin,817—855年在位)和路德维希三兄弟。5诏书前言中对3人名号的规定是:长子罗泰尔“如朕和全体人民所愿,奉迎神意,庄重地戴上帝国皇冠,成为朕的共治者和继承人”(consortem et successorem imperii),对于丕平和路德维希“根据共同的意见,宜给予他们国王名号,他们在朕去世后可以在下面提到的各处封地根据之后提到的条款在他们的兄长之下行使王权”。而诏书第二条中对路德维希封地范围的划定是:“朕希望路德维希拥有巴伐利亚和卡林西亚(Kärnten),以及巴伐利亚以东的波希米亚(Böhmen)、阿瓦尔人(Awaren)和斯拉夫人(Slawen)之地;此外,在诺特高(Nortgoae)还有卢特劳夫(Luttraof)和因戈尔施塔特(Ingoldesstat)两个城镇为他服务。”6 817年的诏书是路德维希二世国王名号合法性的来源。

从826到876年,7在统治的50年间路德维希发布的王家文书现在已见172份,其中52份是关于巴伐利亚的,在其统治前期占较大比例。8可见巴伐利亚王国在其统治前期的重要性。弗赖辛主教区位于巴伐利亚西北部,当地教士科兹罗(Cozroh)在大约820—850年之间编纂了有关弗赖辛主教区的财产文书。这些文书保存了路德维希二世时代巴伐利亚王国的许多重要政治信息,其中的署名和纪元格式反映了路德维希治下巴伐利亚臣民对路德维希的身份认知。1文书中第一次出现路德维希法定名号是826年6月6日,编号532,记录了修女英吉尔诺(Engilnot)奉献的财产,纪元和名号为:“皇帝路易统治第十三年。他的儿子路德维希国王来到巴伐利亚的第一年。”(anno Hludouuici imperii sui XIII. primo anno quo filius eius Hludouuicus rex in Baiouuaria venit.)2共有4份文书基本沿用此格式。3

最多的名号用法首先比较简单的是“皇帝路易统治的某年。吾王路德维希统治的某年。”(Hludouuici imperatoris sui anno. Hludouuici regis nostril anno.)4共有18份文书使用这一表述。其次是“皇帝路易统治的某年。同时也是国王路德维希与他的妻子回到巴伐利亚的这年”(Hludouuici imperatoris anno. ipso anno, quando filius eius Hludouuicus rex cum coniuge in Baiouuaria rediit.),5

共有6份文书使用这一表述。库瑟(Jonathan Couser)注意到弗赖辛文书对路德维希二世名号的各种表述,综合起来多数为“在/到达巴伐利亚的国王”,因此他认为路德维希和巴伐利亚的联系没有那么紧密,不愿被限制在巴伐利亚一地,而是意在整个东法兰克。6这一观点提示,此时路德维希获得的国王名号并非与巴伐利亚封地单向绑定,而是一种通称。结合《帝国御制》文本内容来看,是先授予了路德维希国王头衔,然后规定其封地范围。然而,这种国王身份是一种从属性质的“子国王”,所辖子王国属于加洛林政权系统中的次生政权,在理论上其王权受到上级国王或皇帝的一定限制。在文书中,可以看到在巴伐利亚国王名号之前需还加上皇帝虔诚者路易名号,而地方文书之外的王家文书主要使用虔诚者路易名号。可见,“国王”未必只是“巴伐利亚国王”,亦可调整。不过,可以确定的是,将路德维希二世称为“巴伐利亚国王”完全成立。事实上,也的确存在这样的表述。如829年1月11日,编号579文书所用名号为“皇帝路易统治第十五年。同时也是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希与他的妻子回到巴伐利亚的这年。”(Hludouuici imperatoris anno XV. ipso anno quo filius eius Hludouuicus rex Baiouuariorum cum coniuge sua in Baiouuaria rediit.)7 830年4月6日,编号591文书所用名号为:“皇帝路易统治第十七年。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希统治第五年。”(Hludouuici imperatoris sui anno XVII. et Hludouuici regis Bauuariorum anno V.)8因此,除此节探析子国王名号的从属性质,本文一般不特地区分“在/到达巴伐利亚的国王”与“巴伐利亚国王”两种表述。

路德维希二世接过巴伐利亚国王名号的背后,不仅仅是简单的父子承继和分封,而是8、9世纪巴伐利亚政治形态剧变的结果。巴伐利亚是一个刚从公国升格而来的加洛林子王国。巴伐利亚人(Baiern/Bayern)的原意为“来自波希米亚的人”。早在墨洛温王朝时期,阿吉洛芬家族(Agilolfinges)的加利巴尔德一世(Garibald I,555—591年在位)由波希米亚进入潘诺尼亚(Pannonia),之后又在雷根斯堡(Regensburg)建立政权。1 555年,加利巴尔德被法兰克国王提奥巴尔德(Theudebald,534—555年在位)任命为公爵,巴伐利亚以公国角色成为法兰克国家体系中的一员。2阿吉洛芬家族此后几百年一直是统治巴伐利亚的正统家族。741年,巴伐利亚公爵奥迪洛(Odilo,737—748年在位)娶了查理·马特(Charles Martel,714—741年在位)的女儿,通过母系联姻,阿吉洛芬家族也成为加洛林家族的旁支之一。760年,公爵塔西洛三世(Tassilo III,748年—788年在位)迎娶了伦巴德(Lombard)国王德西德里乌斯(Desiderius,756—774年在位)的女儿,这一政策使他成为查理曼(Charlemagne,768—814年在位)的政敌。3伦巴德王国在774年被灭后,塔西洛还收留了逃难的伦巴德王子。787年,查理曼以塔西洛试图与阿瓦尔人联盟为其岳父复仇为由,进攻巴伐利亚,塔西洛被废黜并流放。4不仅仅是巴伐利亚公国,整个德意志南部地区以往相对独立的诸多公国政权,多在8世纪正在兴起的加洛林发动的征服战争浪潮中纷纷湮灭。这对该地区政治形态的改变影响深远。716年,赫德内(Hedne)公国灭亡。744年,阿勒曼尼(Alamannia)公国灭亡。从公国到子王国,从异姓公爵到同姓子王,这一地区不再以间接统治的方式交给同盟者,而是纳入加洛林国王的统治,加洛林家族在德意志南部地区的权威得到加强。5

826年,青年国王路德维希前往巴伐利亚就藩。827 年,通过与皇后朱迪丝(Judith,819—840年为皇后)的妹妹赫玛(Emma,827—876年为王后)的婚姻,路德维希与南德地区重要贵族韦尔夫(Welf,?—825年在任)的家族建立了联系。6而巴伐利亚本土最重要的官员恩斯特伯爵(Ernst、Ernust或Ernest,829—861年在任)则成为他的顾问,关系密切,被安排为路德维希长子卡洛曼(Carloman,876—879年为王)的姻亲,被称为“国王最重要的密友”(inter amicosregis primus)。7通过这些政策,青年国王路德维希在巴伐利亚初步建立了有效统治,此时的政治中心在雷根斯堡,后来在文书中被称为“王城”(urbs regia,civitas regia)。8 9世纪30年代,路德维希等几位兄弟与父皇虔诚者路易爆发数度内战。路德维希不断试图西进到莱茵—美因地区(Rhein-Main)。832年,对阿勒曼尼封给秃头查理(Charles le Chauve,843—877年在位)不满的路德维希进军阿勒曼尼,被虔诚者路易击败。9 838年3月,因听闻罗泰尔与路德维希秘会起疑,虔诚者路易决定在奈梅亨(Nijmegen)全国大会上褫夺除巴伐利亚之外的路德维希封地。

本文刊登于《古代文明》2024年2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