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秦朝;东北;社会变迁
DOI: 10.16758/j.cnki.1004-9371.2024.02.007
秦朝建立于公元前221年,是由战国时代的诸侯国秦国发展起来的统一大帝国。秦朝建立后,在全国实行郡县制,如《史记·秦始皇本纪》所言:“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1秦朝十分重视东北地区,并承袭燕国之制,仍置右北平、辽西、辽东郡,各郡所辖地区亦无变化。秦始皇此举,意在维护东北地区原有的秩序,保持社会稳定。此外,秦始皇还对燕之北长城稍加改造,以增强其防御功能;修建直通东北的“驰道”,以保证政令的畅达。所有这些统治措施和政策,对东北地区及古代民族以后的历史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东北地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由于秦朝国祚不永,统治东北地区也仅有15年左右时间,所以,此前有关秦朝统治管理东北地区及其影响的研究并不多见,使人们对秦朝东北边疆治理缺乏全面完整的认识和了解。有鉴于此,本文将对秦朝东北边疆治理的史实进行系统化论述,并对其影响加以总结。
一、秦朝统治东北的措施
秦朝在公元前221年建立后,对东北地区主要采取了这样几种统治措施,即设郡置县、开辟交通、增修燕之北长城等。毫无疑问,这些措施的实行,为东北地区社会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首先,设置郡县。《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正义》引《风俗通》云:“……秦始皇初置三十六郡以监县也。”《集解》:“《汉书百官表》曰:‘秦郡守掌治其郡,有丞;尉掌佐守典武职甲卒;监御史掌监郡。’”1秦代的郡作为地方最高一级的行政组织,其行政、军事、司法诸系统的配置十分完备。根据《汉书·地理志》记载,右北平郡、辽西郡及辽东郡三郡,皆为“秦置”。2金毓黻先生说:“秦分天下三十六郡,而郡县之制始定,故《汉志》谓为秦置,实则战国之世,各国多设郡县,而燕设辽东、辽西二郡,更有明文,秦于东北之地,不过仍地之旧贯耳。”3由此可知,秦代在东北地区设置的郡县,一仍燕国之旧制,郡名没有变化,仍为右北平、辽西、辽东三郡。郡治及每郡下置县,也是如此。
实际上,辽西、辽东两郡全在东北,右北平只有郡治及部分属县在东北地区。《汉书·地理志》记载:
右北平郡……县十六:平刚、无终、石成、廷陵、俊靡、薋、徐无、字、土垠、白狼、夕阳、昌城、骊成、广成、聚阳、平明……辽西郡……县十四:且虑、海阳、新安平、柳城、令支、肥如、宾从、交黎、阳乐、狐苏、徙河、文成、临渝、絫。辽东郡……县十八:襄平、新昌、无虑、望平、房、候城、辽队、辽阳、险渎、居就、高显、安市、武次、平郭、西安平、文、番汗、沓氏。4
右北平郡之首县平刚,亦为其郡治所在,地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宁城县。其他属县,大体分布于东北地区的西北部和河北省东部等地。
有学者根据《史记·绛侯周勃世家》的记载,认为秦时辽西、辽东两郡“属县共计二十九”,5此为误解之论。首先,《汉书·地理志》明确记载“秦置”辽西郡有县“十四”;遼东郡有县“十八”。两郡合计凡三十二县,显然与“二十九”之数不合。其次,《绛侯周勃世家》说:“燕王卢绾反,勃以相国代樊哙将……追至长城,定上谷十二县,右北平十六县,辽西、辽东二十九县,渔阳二十二县。”6《资治通鉴·汉纪四·高帝十二年》谓此事:“而令绛侯勃代将,将兵定燕反县。”7结合两书记载可知,汉高帝十二年(前195),燕王卢绾反叛,高祖刘邦命绛侯周勃代替樊哙率军平叛,追至燕北长城妫州段(今河北怀来县一带),夺回并安定了上谷郡十二县,右北平郡十六县,辽西、辽东郡二十九县,渔阳郡二十二县。因为上谷、右北平及渔阳三郡较近,故周勃将其属县几乎全部夺回;而辽西、辽东两郡较远,只夺取并安抚了二十九县,仍有七县未及夺回。退一步说,即使辽西、辽东两郡共有二十九县,亦当为汉置,而非秦设。实际上,一句“定燕反县”说得已经很清楚了。
秦朝地方官吏制度,《汉书·百官公卿表》中有明确记载,其文谓:
郡守、秦官、掌治其郡,秩二千石……县令、长,皆秦官,掌治其县,万户以上为令……减万户为长……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徼。三老掌教化。啬夫职听讼,收赋税。游徼徼循禁贼盗。县大率方百里,其民稠则减,稀则旷,乡、亭亦如之,皆秦制也。8
马非百先生说:“秦代地方制度,有郡县两级。县以下为乡、亭。郡之最高长官有三:一曰郡守,二曰监御史,三曰郡尉。始皇二十六年,所谓‘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者即此。”9郡之长官为守,县之长官为令或长。县下设乡,乡有三老,类似乡长,掌管教化。乡下再设亭,亭设亭长,为秦朝最基层的地方官员。这样,自郡而县,自县而乡,自乡而亭,环环相扣,建立起了非常系统、严密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东北地区的郡县虽然荒远,但制度一致。
其次,开辟交通。秦朝以前,由中原通往东北的道路主要有两条:古北口(今北京市密云区古北口镇东南)——平刚(今内蒙古自治区宁城县甸子镇黑城子古城)——柳城(今辽宁省朝阳市),被称为“古北口——平刚——柳城道”,春秋以前即已存在。卢龙(今河北省卢龙县)——平刚——柳城,被称为“卢龙——平刚——柳城道”,商周时即已开通。两道中,以卢龙——平刚——柳城道开辟最早,在辽西各廊道中为常行之路,燕将秦开袭破东胡等走的就是此路。1另外,箕子迁朝鲜和齐桓公伐山戎、孤竹走的也应是此路。而燕王喜及太子丹来东北,及李信所率秦军进击东北,当以古北口——平刚——柳城道为途。东北地区古民族秦代以前与中原地区的联系,走的也是这两道。秦代以前,此两道是东北地区与中原地区联系的最主要通道。其共同的特点,是都要翻越燕山,交通多有不便。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立即下令废除战国以来各地的堡垒和关塞,以国都咸阳为中心,向全国各地修筑“驰道”和“直道”。《史记·秦始皇本纪》曰:“二十七年……是岁,赐爵一级。治驰道。”《集解》:“应劭曰:‘驰道,天子道也,道若今之中道然。’”2《资治通鉴·秦纪二·始皇帝二十七年》亦载:“治驰道于天下。”注:“孔颖达曰:驰道,如今御路也;是君驰走车马之处,故曰驰道。”3据此可知,秦之“驰道”开修于嬴政称皇帝的第二年,即公元前220年。秦始皇下令修建驰道,实际上是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史记·李斯列传》记载:李斯上书曰:“治驰道,兴游观,以见主之得意。”4故秦始有修建“驰道”之举。《汉书·贾邹枚路传》记载秦之驰道规模:“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为驰道之丽至于此。”5林剑鸣先生指出:“秦国驰道主要有两条:一条向东直通过去的齐、燕地区;一条向南直达过去的吴、楚地区。”6另有学者进一步指出:“这两条路是驰道的主要干线,一条是从咸阳出发,过函谷关,经今日山东到达辽宁。另一条向南直达今天的湖北、江苏和浙江境内。”7
直达今天辽宁的驰道,亦称“东方大道”。其在中原内地的所经,系从咸阳出函谷关(今河南省灵宝市北),沿黄河东行至今山东省淄博市附近,并在此分路,向东的一条直达今山东省威海市荣成市成山镇;向北的一条约在今山东省滨州市附近过黄河,直达今河北省沧州市,再延伸至蓟(今北京市密云区)。由蓟再往北,就进入到了东北地区。
自蓟而进入到东北地区的这条驰道,并没有与原有的两条廊道相通,或就其原路而扩充,而是傍海而新开辟出来,故称傍海道。据崔向东先生考证,“辽西傍海道分为二段,一段是由蓟出发,经由无终、令支和孤竹东行至临渝关,出临渝关沿渤海岸向东北行进,抵达碣石(今绥中)。秦统一六国后,修治驰道,从燕都到碣石有道路相通。另一段是从碣石东北行经兴城、锦州进入辽东”。8“临渝关”即山海关。此条傍海道与山东段相接,为“东方大道”的末段,也即古人“东穷燕齐”之所指。
这条驰道的开通,避免了前两条廊道翻山、迷路之苦,并使东北地区与中原地区的交通干线增加至三条,极大地促进了两地在各个层面的交流。秦始皇的五次东巡,走的都是这条驰道。《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三十二年(前215)秦始皇的第四次东巡,经傍海道而“始皇之碣石,使燕人卢生求羡门、高誓。刻碣石门”。9进入了辽西郡,到达了今辽宁省绥中一带的沿海地方。二世皇帝元年(前209),登基伊始的胡亥即欲巡行郡县,《史记·秦始皇本纪》说:“二世与赵高谋曰:‘朕年少,初即位,黔首未集附。先帝巡行郡县,以示强,威服海内。今晏然不巡行,即见弱,毋以臣畜天下。’春,二世东行郡县,李斯从。到碣石,并海……遂至辽东而还。”1秦二世不仅沿傍海道到达了碣石,而且比其父走得更远,出锦州而进入到了辽东地区。秦朝在享国的15年间,秦始皇、秦二世父子两次沿傍海道而巡行辽西、辽东,充分表明秦王朝对东北疆域十分重视,同时也表明,秦朝皇帝对东北地区战略地位的高度关注。
对此,林剑鸣先生总结说:
(这些)“驰道”“直道”再加上统一中国后修筑在西南边疆的“五尺道”,以及在今湖南、江西、广东、广西之间修筑的“新道”,就构成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道路网。这样,就把各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同时,秦又规定道路和车轨的统一宽度“车同轨”“舆六尺”,便利了交通往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