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年,我国科技取得了这些成就
发表于 2024年5月

新中国成立到“文革”结束前的科学技术(1949-1977年)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当时,全国的科研人员不足50,000人。

1949年1月1日,中国科学院诞生,同时成立了中华全国自然科学工作者协会和中华全国科普协会两大科技团体;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把“努力发展自然科学,以服务于工业、农业和国防的建设,奖励科学的发现和发明,普及科学知识”写入其中。

1950-1952年,政务院出台了《保障发明权与专利条例》。新中国的成立,吸引了大批的留学科技人员回国。“燕园虽好,非久留之地,归去来兮”,以华罗庚、李四光、钱学森、钱三强等为代表的留学人员回来了。他们引进和带来了西方科学,继承了东方文化,开始了新中国科技从筚路蓝缕走向强盛之旅。同时,国家选派了8310人赴苏联学习。这些留学生,无疑为新中国建设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很多人成为中国科技发展的中流砥柱。

1954年,政务院颁发《有关生产发明、技术改造和合理化建议的奖励条例》),1955年成立中国科学院学部。

1956年,是新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毛泽东提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新中国的第一个科技规划--《1956年-1967年科学技术远景规划》出台。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7年的发展,全国科硏机构达381个,研究人员19603人,全国自然科学工作者联合会已建立35个分会,科普协会建立了4.6万个科普基层组织,会员达102万。同年,国家科学规划委员会、国家技术委员会、中科院科学奖金评审委员会、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成立,“两弹一星”研究开始起步。年底,相继有3000留学人员回国。

1957年,中国运载火箭研究院成立,中国人开始“问天”。1958年,是中国的大跃进之年。在党的八大二次会议上,毛泽东明确提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同年,机构调整,成立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成立。1959年,0029工程正式启动,在酒泉的弱水河边开始了火箭发射基地的建设。1960年开始,严重的自然灾害导致国家财政困难,但当年科技投入占财政收入和GDP的比例分别为5.25%和2.24%,是迄今为止最高的。

1961年7月,“科学十四条”出台,是对1949年以来关于科学工作和知识分子政策方面的一次总结,起了扭转极“左”影响的重要作用,被邓小平称为“科学工作的宪法”。1962年3月召开的广州会议上,周恩来发表《论知识分子问题》的讲话,纠正了1957年反右派运动扩大化以后知识分子问题上出现的“左”的错误认识,恢复了“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的结论。国务院副总理陈毅也在会上宣布给广大知识分子“脱帽加冕”。1963年,国务院颁布《发明奖条例》,毛泽东主席亲自题写了“发明证书”四字。由于中苏关系破裂的影响,我国科技和工业建设严重受挫。为此,国家制定了《1963—197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确定了“自力更生,迎头赶上”的指导方针,提出了“科学技术现代化是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关键”的观点。

1966-1976年10年文革间,“四人帮”以科研机构整顿、并批判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为由,取消了国家科委、中国科协机构,只保留中国科学院;不少科学家被迫害,仅中科院京区就有27位科学家被迫害致死,30万人下放,中国的科技事业受到重创。

从取得的科技成就来看,1949年到1976年这27年间,中国科技工作者在极度艰难的情况下,奋发图强,在西方国家的封锁中,辟出一条新路,取得了“两弹一星”为代表的众多科技成就。在工程技术方面,1957年,我国研制成功第一台初轧(钢)机,第一座长江大桥——武汉长江大桥建成;1958年,我国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试制成功(内存2KB,每秒运算1万次);1959年半导体三极管、二极管研制成功;1104大型通用计算机研制成功,李四光等人提出“陆相生油”理论,大庆油田生产出油;1960年第一台100兆瓦汽轮机研制成功;1961年,我国第一台自主研制的一万二千吨水压机成功面世;1963年,我国首例断指再植取得成功;1964年10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9年,我国自行设计的南京长江大桥通车,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70年4月,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1971年9月,發射了第一枚远程火箭;1973年10月,袁隆平研究小组成功完成三系杂交水稻配套并随向全国推广种植。

在基础研究方面,取得的可圈可点的成果有:“典型域上的多元复变函数论”“示性类及示嵌类的研究”“工程控制论”“反西格玛负超子”;特别是1965年完成的“人工合成牛胰岛素”,1966年陈景润成功证明“哥德巴赫猜想(1+2)”,被称之为陈氏定理,在国际学术界产生了很大影响。

在科普方面,1949年11月文化部设立了科普局;1953年成立“中华全国科普协会”。1958年“中华全国自然科学工作者协会”与“中华全国科普协会”合并,成立中国科协,科学普及成为中国科协的主要职能和任务之一。值得称颂的是,20世纪50、60年代,对原子能科学、新法接生、农业科学、饮水健康等知识的普及,大大提高了公众的健康水平、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文革结束前,我国科技事业取得的进步,其特点可以概括为:科学技术为国防国家安全和社会发展服务,充分发挥了社会主义集中办大事的特点,科技人员在逆境中拼搏,忘我奋斗。虽然在大跃进时期热情大于理性,浮夸风盛行,但很快得以纠正,逐步发展。

被誉为“中国氢弹之父”的于敏院士在总结自己的一生时曾写下诗句:“忆昔峥嵘岁月稠,朋辈同心方案求,亲历新旧两时代,愿将一生献宏谋;身为一叶无轻重,众志成城镇贼酋,喜看中华振兴日,百家争鸣竞风流。”

改革开放后的科学技术事业(1978-2023年)

“文革”结束后,1978年3月18日,中央召开了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全国科学大会”。邓小平在大会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等论断。同时,中央组织制定了《1978—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纲要中提出了“全面安排,突出重点”的指导方针。

这是拨乱反正的年代,是开始改革开放的年代。当时国家极度贫弱,贫困人口达2.5亿,占人口总量的1/4。

改革首先体现在政策的制定上。为促进国家科技进步,1978年国家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发明奖励条例》;1979年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科学奖励条例》;1980年中科院增选了233位学部委员;1981年4月国家出台了《科学技术干部管理工作试行条例》;1984年3月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4月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奖条例》;1985年出台《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1986年颁布《1986—2000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规划中提出了“面向、依靠”的科技方针;同年开始实施“863计划”;1987年6月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技术合同法》;1988年12月《国务院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若干问题决定》出台,同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1989年12月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9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颁布,1991年发布了《1991—2000年科学技术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纲要》;1993年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同时再次进行科技体制改革。

本文刊登于《人生与伴侣》2024年3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