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还拿不到养老金,韩国老人慌了
作者 刘车仔
发表于 2024年5月

韩国打工人的“卷”众所周知,但他们最大的愿望之一,竟然是延迟退休?

在短短40年的时间里,韩国从一个贫穷的农业国一跃变为经济强国,与经济的高速增长同时到来的,则是猝不及防的人口老龄化速度。

2021年,当韩国被联合国贸发会议评定为“发达国家”的时候,来自经合组织的另一项数据却表明韩国66岁以上老年人的收入贫困率为40.4%,这一数字是经合组织成员国平均水平(14.2%)的近3倍。

57.7%的韓国老年人退而不休,他们必须继续工作以赚取生活费。在企业强制退休的惯例下,劳动者的退休时间与国民养老金领取时间存在着5~10年的空档期,如果不继续开启第二事业,他们将面临这期间的零收入状态。

即便不提收入空档期,韩国国民养老金的替代率(退休前平均收入与养老金收入的比例)也是杯水车薪(仅为31.6%),约为OECD平均水平(50.7%)的三分之二。

人口老龄化是人类进入工业文明后的一大趋势,如今几乎全世界都面临着老龄化。然而,在以韩国为代表的东亚国家,这一现象呈现焦灼的复杂。

2022年年底,韩国以21.8%的老龄率进入超级老龄化社会。一方面是人们的预期寿命越来越长,另一方面则是过去几十年时间里新生儿越来越少。这意味着缴养老金的人变少了,等待领取养老金的人却在不断增加。据预测,韩国养老金库将在2060年耗尽,压力直接传递给了下一代劳动人口。

害怕退休,银发族二次就业

老了怎么办?在韩国,老人自杀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在《老龄化的老虎:韩国的退休困境》这本书里,作者提到,2009年,65岁以上老年人的自杀率比1995年高5倍,10万个人里面有81.8个人自杀,位居经合组织成员国之首。过早退休以及失业贫困,是老年人自杀的主要原因。

退休,在韩国一直是个解不开的死循环。老年人之所以提早退休,是来自于韩国企业普遍实行的“强制退休”制度。一般刚入职的时候,员工便要与企业签订合同,约定一个退休年龄,这个退休年龄普遍在55岁左右。

有些员工甚至在四五十岁的时候,就会被企业要求“荣誉退休”。

一个员工在企业工作到了一定年纪,企业便会启动强制退休惯例,让员工离职,并一次性支付一笔遣散费。

强制退休制度是终身雇佣制的产物。在韩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年代,终身雇佣制培养了雇员对企业的忠诚度,与此同时,员工的工资也随着工作时间逐年上涨。

而到了一定年纪,雇主认为员工的生产率不能保持增长,就有了强制退休的惯例。如此一来,雇主只需要一次性支付一笔遣散费,就能抵消以工作年头为基础的加薪,保持既精简又有竞争力的劳动力配置。

在经济飞速增长了二三十年之后,当初入职的职员已经逐渐迈入50岁门槛,残酷的局面开始出现。2011年,国民养老金计划的常规退休年龄是61岁,在2033年后会逐年提高到65岁。这样的话,就存在5~ 10年的收入空档期。

继续打工是普遍选择。很多情况较好的人,会拿着那笔遣散费进行二次创业,开个小零售商店或者饭店,更多的人则进入零工市场,如保安、保洁、快递等服务行业。

但在以韩国为代表的东亚社会,劳动市场的年龄歧视普遍比较严重,就算是进入零工市场,50岁也是个弱势年纪。于是,韩国还流行一种“四五退(45岁退休),五六盗(到56岁还在上班就是盗贼)”的说法。很多人选择在45岁提前退休,以期自己能在银发市场拥有更大的竞争力。

1969年至20世纪80年代,韩国工业快速发展。在独裁政府的统治下,这种经济发展并没有转化为相应的退休福利制度。只不过当时韩国人口还很“年轻”,距离企业支付给员工遣散费还有很长时间,而政府只需要支付给公务员退休金,危机还未显现。

政府福利支出寥寥,一方面,是让国家财政资源集中在工业发展上;另一方面,韩国经济高速发展依赖出口,压低劳动力成本,可以让韩国制造产品更具备价格优势。

因此,家庭承担了大部分社会养老的功能。在韩国,儒家价值观为这种家庭养老提供了思想基础。实际上,韩国经济腾飞的实现,离不开家庭的巨大付出,例如家庭(以女性为主)承担了大量照料老人、抚育儿童的责任,以为国家提供大量工业化所需人才。

但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家庭危机”开始产生。在另一本讲述韩国家庭政治变迁的书籍《压缩的现代性》中,作者张庆燮提到了这种家庭危机,“传统文化、现代文化甚至后现代文化并存,不同时代接触到这些文化的程度不同,导致代际关系紧张,冲突不断。”

这样的结果之一,是老年人面临着家庭靠不上、又没有公共福利兜底的局面。

据韩国统计厅发布的一项统计数据,在韩国,近八成的65岁以上老年人不愿与子女同住。2004年5月,韩国保健社会研究院发布的《我国老人参与社会类型分析报告》写道,多数老人工作一方面是为了尽到“父母责任”,让孩子完婚生子,至少也“给孩子留点钱”;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体面的生活”“独立的人生”。

本文刊登于《人生与伴侣》2024年3期
龙源期刊网正版版权
更多文章来自
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