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缘起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人户分离人口增长88.52%,流动人口增长69.73%。越来越多的乡镇年轻人加入了进城务工的队伍,人户分离比例持续走高。
“死亡”一直以来都被中国人高度重视,既“视死如视生”,但又在某种程度上不愿被提及。对于农村年轻的流动人口来说,非自家事不会特意频繁回乡,但对于农村留守老人来说,却经常面临送别——同龄老人、亲密好友的离世、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伤等。因此,对农村留守老人的人文关怀不应在城市化的浪潮中被忽视,其哀伤反应的特点是什么,如何做好对农村留守老人的丧亲哀伤辅导等问题都值得社会工作者在新的现实情境中进行进一步思考与探索。
二、概念界定
丧亲是指失去自己挚爱的亲人。追溯一些出现延长哀伤障碍这一病症的农村留守老年人发现,他们丧失的“亲”不仅包括子女、配偶、家人,还包括知己、好友、亲密邻居等亲密关系者。
哀伤是丧亲后的反应过程,丧亲者的情感、认知、行为、生理、人际关系和价值观等层面会出现各种反应。哀伤是正常的人类情绪,正常的哀伤持续感一般在六个月左右,并且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淡化,感到哀伤的人能够正视现实并继续积极生活;但是如果长期沉浸在哀伤的痛苦中,产生社会行为的退缩,对人生价值产生怀疑并对生活感到无意义,则是出现了延长哀伤障碍,需要及时发现并对其进行干预。
哀伤辅导理论最早由美国心理专家林德曼于20世纪40年代提出。该理论认为,哀伤必须经历震惊否认(否认期)——愤怒(愤怒期)——讨价还价(挣扎期)——沮丧(消沉期)——接受事实(接受期)这五个阶段,如果在其中的某个阶段被困住,哀伤的过程就是不完整的,也就无法真正达成内心的疗愈。通过及时对危机事件当事人的负面消极情绪进行缓解和倾泻,完成对现实状况的接纳,危机事件当事人便能从负面情绪中脱离出来,继续自己的正常生活。
本文所提到的三个典型案例在接案时案主填写的抑郁自评量表(SDS)与焦虑自评量表(SAS)的得分均大于53分(中国常模分界值),表明服务对象遇到的困境和问题会使其处于抑郁悲伤与心理焦虑的状态,因此尝试运用哀伤辅导的方式对其进行干预是必要的。
三、农村老人丧亲哀伤反应的特点及哀伤辅导策略
(一)农村老人的丧亲哀伤反应特点
1.沉默无言的长期悲伤
夏阿姨(化名)今年八十岁,有一子一女,与友人长达五十余年的深厚友谊使二人情同姐妹,去年夏天友人的去世给她带来了巨大的悲伤与痛苦。在好友生病期间,夏阿姨对她悉心照料,也频繁去当地寺院为好友祈求健康。好友去世后,夏阿姨变得不愿意出门,看到村落中的每一处景色时总能想起和挚友间的点点滴滴;也不愿主动与人谈论起好友,因为会流泪。“哭出来是很丢人的”,因此夏阿姨选择自己消化悲伤。
夏阿姨早年丧夫,知道生活的不易,不愿意增加儿女的负担,也不愿意向儿女们袒露自己的悲伤。由于工作忙碌,儿女们至今也不知道夏阿姨重要的好友已于去年离世了。
经过综合诊断,夏阿姨处于哀伤的讨价还价(挣扎期)至沮丧(消沉期)两个阶段之间,主要行为表现有否认、落泪和持续性的心情低落,此时最需要满足她合理的情绪宣泄需求。追溯产生此类哀伤情绪的农村老年人的心路历程,发现他们在遇到丧亲之事后,认为“悲喜自渡,他人难悟”,大多选择沉默,一个人化解悲伤,不去打扰任何人,连悲伤都是沉默的。但难过越是悄无声息,就越是压抑和痛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