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从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四个方面确定了科学课程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要求,并在教学建议中提倡突出核心概念在真实情境中的应用,加强知识学习与现实生活、社会实践之间的联系,实现学生对核心概念的深度理解、有效建构和灵活应用。新课程标准强调“联系现实生活,加强小学科学实践”,说明素质教育观念和小学科学教学理念在变化,要求教学不能再局限于教材,也不能只满足于单一的课本、课堂教学,要强化小学科学与生活的联系,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实施“生活科学”教育。生活化的小学科学课外实践活动旨在将科学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创设真实的情境,培养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让学生的核心素养落地生根。
通过现阶段的调查发现,小学科学的课外实践活动中主要存在以下两个问题:一是现在的小学科学实践活动往往过于依赖教科书,缺乏对实际生活问题的探究和应用。在新课改的推动下,虽然科学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尽可能地引入了生活实例,但其中的部分内容仍无法摆脱抽象和理论化的倾向,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将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从而产生学习困难。并且,尽管科学教育的课外实践活动逐渐受到重视,但在实际开展过程中,往往偏离了生活化的视角,导致学生无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二是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传统的科学课堂往往偏向于对知识的传授,而相对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灵活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弱,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思维也较为单一。如果科学实践活动与生活的联系不紧密,那么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就会相对较差,创新性及批判性思维也得不到充分发展。小学科学课程的师资力量普遍薄弱,专职科学教师的数量较少,一些兼职教师往往缺乏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未能以生活化的实例或情境对抽象的科学原理进行活动案例设计,导致生活化的科学实践教育难以顺利进行,不能很好地结合生活实际开展科学实践活动。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所在教研组认为,科学教师不仅要在课堂教学中要求学生动手参与实验过程,还要在课外实践活动布置上体现出科学课程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科学观察能力。小学科学课程的课外实践活动一般包括种植、制作、饲养等,学生需要在课前准备好学习材料,查找相关资料等。生活是科学教育的源泉,因此教师在设计科学实践活动时要贴近生活,联系生活实际,使其生活化的同时保持开放性、层次性,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真正得到提高。在实践中,笔者所在教研组不仅根据教材内容及拓展内容进行课程设计,还从教材安排的长期性观察实验中设计、从单元主题中开发设计、从课堂疑惑中挖掘设计,并根据学生自身层次设计课外实践活动。结合科学新课标核心素养发展要求及教学实践情况,笔者所在教研组对小学科学生活化课外实践活动进行了教学探索。
一、生活化课外实践活动,聚焦科学观念
(一)延伸书本实验,增强知识联结
首先,教师可以帮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搭建与生活紧密联系、环环相扣的知识体系,将课堂延伸到生活的每个角落,让学习与生活紧密相连,增强书本知识与生活的联结。其次,教师可以鼓励孩子走出课堂,引导他们运用所学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例如,六年级学生在学习《美丽的化学变化》这一课程时,通过探究知道了紫甘蓝富含花青素,能作为酸碱指示剂。

